前几天我去了趟扬州,说实话,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我以为就是个养老城市,结果差点被这里的老爷子们卷死。
早上五点半,天还没亮透呢,瘦西湖边上就全是练太极的,舞剑的,还有拿毛笔在石板地上写字的,那阵仗比上海早高峰地铁还热闹。我在边上买了杯豆浆,三块钱,老大爷顺手给我加了勺他们自己磨的芝麻粉,香得我差点把舌头咽下去。

要说扬州最让我意外的,是那个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网上都说这是遛娃的地方,可我进去一看,好家伙,这哪是博物馆,整个就是把隋炀帝的PPT给做成4D电影了。一楼大厅摆着条二十多米长的唐代货船,走近了能闻到桐油味,抬头看穹顶是动态的星图,转一圈能找到隋唐时候扬州码头的星座位置。
最绝的是三楼有个沉浸式展厅,地面会跟着画面晃,站上面真跟站在运粮船上似的,我前面有个穿旗袍的阿姨,晃到一半突然掏出手机开始直播,喊老铁们点点关注,这反差给我乐得差点摔船底下。

中午去东关街找吃的,本来想尝尝正宗的扬州炒饭,结果被个卖烧饼的摊位截胡了。那老头做烧饼的手法绝了,面团甩得跟耍杂技似的,炉子里贴完烧饼还能顺手用火钳表演个转手绢。
我买了俩刚出炉的,咬下去脆得直掉渣,里面葱花猪油香得邪乎,比网红店排队两小时的蟹黄汤包实在多了。后来跟老头唠嗑才知道,他们家在这摆了三十年摊,用的还是国营副食品店时期的老面引子。

下午逛到皮市街,这条文艺小街现在被小红书带火了,但有意思的是本地人跟游客各玩各的。咖啡馆里坐满拍照的小姑娘,门口修自行车的大爷照样叮叮当当敲他的车圈。
我在一家旧书店翻到本1982年的扬州方言调查,老板说这是当年语言普查队留下的,现在能看懂的人都不多了。隔壁文创店在卖方言谐音梗明信片,什么乖乖隆地咚写成英文good good long地dong,这种土洋结合的操作,也就扬州人想得出来。

晚上误打误撞进了教场秦淮坊,这片改造的老城区现在搞成夜市了,但跟别的网红夜市不一样,摊主多半是原来住这儿的老住户。有个卖糖粥的奶奶跟我说,她家在这做了六十年生意,从挑担子卖到开铺子,现在又摆回摊子了。
最魔幻的是巷子深处藏着家盲人按摩店,师傅们一边给人推拿一边听单田芳的评书录音,墙上还挂着1988年扬州沐浴协会发的铜牌。

第二天起了个大早去富春茶社,六点半到的已经要拼桌了。同桌的本地大叔教我怎么吃魁龙珠,就是三种茶混着泡,他说这是当年盐商发明的喝法,为的是显摆自己同时喝得起江浙皖的名茶。
现在38块钱一壶,配着三丁包翡翠烧麦,吃得我直打饱嗝。服务员大姐说现在年轻人嫌早茶起不来,他们正准备推出午市套餐,听得我差点把茶喷出来,扬州人连非遗都要搞996了。

临走前去了趟天宁寺,这地方现在改成了古玩市场,但后殿还留着乾隆下江南时候的碑刻。最神奇的是偏殿里真有和尚在念经,隔壁摊主在支付宝收钱提示音是阿弥陀佛。
门口算命的拉着我要看手相,我说我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他立马改口说可以帮我分析事业线发展趋势,这业务转型速度比特斯拉降价还快。

要我说扬州这地方吧,看着慢悠悠的,其实贼精明。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他们能给你盘出十八种新玩法,但骨子里那股盐商式的讲究一点没丢。
现在满大街都在搞古城改造,但像扬州这样能让修脚师傅和网红主播在一个屋檐下各忙各的,还真不多见。下次来我得试试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不过得提醒自己带够健胃消食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