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这包你去年不是挺喜欢的吗?我收拾柜子翻出来,给你。”
对面沉默三秒,回了句“啊…谢谢哈”,然后那包再没出现过。

这种场景熟不熟?以为环保又贴心,结果空气突然安静。
旧衣旧物,真不是想送就能送。

心理学圈最近聊得挺狠:收礼的人表面笑嘻嘻,心里可能在打鼓——“是不是觉得我买不起?”那股被暗暗降级的滋味,比直接说“你缺钱”还难受。
更尴尬的是,旧东西自带前任主人的痕迹。

领口磨白的T恤、书页卷边的笔记本,全在提醒对方:这是别人用过的。
现代人把“边界感”挂嘴边,可旧物偏偏自带入侵属性,像没打招呼就闯进别人领地。

有人杠:国外二手店不是很香?
别忘了,那是明码标价、自愿挑选。

熟人之间,情绪算法完全不同。
真想环保怎么办?

把旧衣洗净叠好,塞进小区楼下的回收箱,比硬塞给闺蜜安全多了。
或者挂去二手平台,让需要的人主动来问价,尊严各不相欠。

送礼就图个高兴,别省那点钱。
一条新手帕、一小盒茶、甚至一张手写卡片,新东西哪怕便宜,也带着“我为你特意准备”的讯号。

对方收到,不用猜来路,也不用偷偷嫌弃。
关系越近,越要留点空白。
别用旧物把空白填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