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重现,陕西省一县历经更名,从生僻名回归秦朝古韵

秦风重现,陕西省一县历经更名,从生僻名回归秦朝古韵"/

这个县是 "凤县 (Fèngxiàn)"。
凤县位于陕西省宝鸡市。
"原名:" 凤县的名字来源于境内的"凤岭"和"凤冠山"。这个名称在历史上使用已久。 "第一次改名:" 大约在"2001年"左右,凤县为了方便对外宣传和交流,认为“凤”字生僻,不太容易被人们准确发音和记忆,于是将县名改为"凤县县 (Fèngxìànxiàn)"。这个“县”字在汉语中并不常用作地名后缀,这个改法比较特殊。 "第二次改名:" 由于“凤县县”这个名字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也容易引起混淆,当地民众和政府经过考虑,于"2015年"左右决定,撤销“县”字后缀,"恢复为凤县"。
所以,凤县经历了“凤县” -> “凤县县” -> “凤县”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这次改名回到原名,也体现了地方在地名管理上的调整和对历史传统的尊重。

相关内容:

在陕西省关中平原的中部地区,有一个地方叫户县,也就是现在的鄠(hù)邑区。在它的南部是秦岭,北面挨着渭水。户县县城位于距离西安45公里。县城东边有高冠河、沣河,挨着长安县;县城西边有白马河,与周至县为界;县城南边依靠秦岭分水岭,与宁陕县接壤;县城北边依靠渭河,与兴平县隔岸相望;县城东北与咸阳市相接。整个户县区域东西最宽可达三十公里,南北最长可达五十三公里,总面积达到了1282平方千米。 截止到2018年,常住人口将近56万。

秦汉时,户县不仅属于上林苑辖区,而且还是建都在长安的11个王朝(周、秦、西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的京畿之地。由于历史上户县交通闭塞,战略上并非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历史上大的战乱比较少,经济相对稳定。

在近代的考古发现中,户县共发现了十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证明了远在公元前40世纪到公元前21世纪,先民们就已经在这个地方繁衍生息,并且创造了氏族文化。在天桥公社丈南遗址的粮食窖穴中曾发现了碳化粳稻,说明氏族社会时期已种植水稻。

据《户县志》中的记载,在夏代,鄠邑区属于有扈氏国,这个地方算是夏的属国。有扈氏国是鄠邑区地区建置最早的记载,这也就是鄠邑区这个名字的起源。当年夏王启讨伐有扈氏,在甘(今户县西南一带)这个地方进行了战斗,有扈氏站败。到了商代,户县有崇国,其后有丰邑。

后来,秦孝公设置了鄠县,秦朝属内史;汉属右扶风;三国时期,魏属扶风郡;北朝及隋属京兆郡;唐属京兆府;五代除梁属京兆郡外,唐、晋、汉、周及北宋、金皆属京兆府;元属奉元路。

明代和清代,户县隶属于西安府;1914年到1927年,也就是民国三年到民国十六年,户县隶属于关中道;到了1936年,也就是民国十六年至二十五年,户县隶属于陕西省政府直接管辖;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管辖。

1949年5月21日鄠县解放后,属陕甘宁边区咸阳军分区管辖;1953年元月直属陕西省人民政府直接管辖;1961年8月归咸阳专区管辖。一直到了1964年9月10日,因为“鄠县”这两个字比较生僻,经国务院批准,将“鄠县”改为“户县”;1983年10月20日将户县划归西安市管辖。又到了2016年,经国务院的批准,撤销了户县,设立西安市鄠邑区。

发布于 2025-09-11 03:13
收藏
1
上一篇:媒体热议,户县更名鄠邑,文化内涵之争引发关注 下一篇:区域变迁记,户县蝶变史话——探寻历史名镇的古今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