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东北绵延的黑土地上,有这样一座城市,她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勾勒出华夏版图的最东角——这便是佳木斯。这里不仅仅是一座地级市,更因其“华夏东极”的头衔,被赋予了别样的地理意义。当你站在佳木斯的土地上,似乎能触碰到时光的起点。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3年,佳木斯市的常住人口约221.4万,城市总面积达到3.25万平方千米,辽阔而包容。

从地貌来看,这片土地呈现出鲜明的层次感:南有绵延起伏的丘陵,北有沃野千里的江边平原。南部区域主要是完达山脉与张广才岭的北麓余脉,平均海拔大多在250到350米,局部峰顶突破400米,仿佛是大自然留下的脚印。相比之下,北部的沿江平原更为平坦,作为三江平原的组成部分,海拔低至约80米,各处湿地与沼泽交错分布,孕育了丰富的生态系统。
气候方面,佳木斯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区,季节的轮回在这里表现得格外鲜明。夏天,东南季风带来丰沛降水和暖湿空气,而长达五个月的寒冬则让人切身感受到北方极地气团的威力。春季的风,仿佛要吹走积攒一冬的沉闷,但降水微薄。秋天则以清爽宜人收尾,仿佛为人们收割金秋的果实留出了最佳时机。根据黑龙江气象局发布的数据,最近50年间,佳木斯年均气温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与全国气候变暖的大背景吻合,而年降水量则略有减少,这对农业生产和城市供水提出了新的挑战。

**地理与生态的独特交融,为佳木斯的文旅发展埋下了深厚的基础。**
举个例子,仅距市区不到3公里的一座大型生态公园,让很多游客选择一早奔赴而来。这片公园占地64公顷,目前规划面积约54公顷,设计海拔113.8米。内部划分细致,涵盖门前广场、百鸟园、野生动物观察区以及野生草食区、植物景观区、动物表演区、综合娱乐设施等十余个板块。根据佳木斯市政府2023年最新的城市文旅发展规划,游乐设施区、综合服务区、科普教育以及更多综合娱乐项目正计划逐步建设投入使用。

**这里的动物主题园,让许多亲子家庭流连忘返。**
值得一提的是,“探秘野熊园”——中国规模最大的熊主题乐园就坐落于佳木斯地界,总面积高达130公顷,拥有逾120只黑熊及数量不等的鹿、狍子、野猪等野生动物。根据携程与去哪儿网联合数据,2023年“熊主题乐园”成为黑龙江省十大亲子游打卡点之一。公园配套的动物保护及生态教育展览同步进行,吸引了不少外地生态学者以及小朋友的科普兴趣。

**不仅如此,佳木斯在历史与文化方面的底蕴同样厚重。**
城市的综合性博物馆现已成为区域内的“历史宝库”。佳木斯市博物馆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自2003年底对公众开放以来,展藏文物数量超2100件,涵盖佳木斯区域概况、古文物、近现代史、民俗、自然资源和赫哲族等六大主题展厅。据《中国文物报》2022年数据统计,该馆年参观人次突破8万人次,成为三江地区文物收藏与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展览内容不仅体现本地的历史风貌和民族风情,还见证了各族人民共同开拓富饶黑土地的历史足印。
说到佳木斯不可不提的自然与边境地标,“黑瞎子岛”极具话题度。这个岛屿地处中国与俄罗斯交界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流处,是中国版图上每天第一缕阳光照耀的地方。全岛合计约335平方千米,中国自行管辖面积为171平方千米,包括领水在内,总面积达到208.5平方千米。岛上设置有259号界碑——这是2008年中俄领土交接历史的重要见证点。黑瞎子岛如今不仅仅是一处世界瞩目的地理标志,也逐渐发展起了边境旅游,吸引了探险者与摄影爱好者络绎不绝。根据黑龙江日报2023年报道,抚远市年接待游客量已逾50万人次,带动了沿江民宿与餐饮的繁荣。
**从现实案例来分析,佳木斯的文旅发展愈发注重生态和历史的结合。**
例如,三江平原湿地保护区作为重要生态屏障,多年来吸引了大量生态摄影和科学考察团体来访。央视纪录片摄制组在2022年曾在这里连续拍摄半个月,专门记录春迁时节鹤群与丹顶鹤的奇观。地方政府推动“生态+文旅”双轮驱动战略,创新推出自驾湿地路线,极大提升了佳木斯在全国自然旅游版图中的关注度。根据黑龙江省旅游发展年报,2023年一季度佳木斯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了12.7%。
**历史不会忘记开拓者的足迹,城市同样铭记那些在民族危难时挺身而出的身影。**
佳木斯也是许多英雄人物的故乡,比如被后人广为传颂的“八女投江”事件。冷云,这位黑龙江桦川县的青年女性,1938年在抗联突围战斗中,为了掩护大部队,带领其他七名女战士冒死转移敌军火力,最终于乌斯浑河壮烈殉国,时年仅23岁。她们的行为早已超越个人,成为这座城市乃至全中国英雄主义精神的重要象征。每年的清明时节,八女投江纪念馆前总会有很多市民自发前来悼念,不少学校还把英烈事迹搬进课堂,激励新一代牢记历史。
再说近现代社会,一位从佳木斯走出、重塑新闻人职业形象的女性——邵云环。她是新华社驻外记者,也是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事件中的罹难者之一。1999年5月的那个清晨,欧洲震动、新闻界哀悼,中国民众永远记住了为国牺牲的新闻“使者”。作为家乡的骄傲,每年有不少青年传媒志愿者到佳木斯市烈士纪念广场参加纪念仪式,表达对英雄的缅怀。
在体育与公益领域,佳木斯同样诞生了诸多值得铭记的名字。例如,知名残奥运动员张海迪的助残与公益经历早已深入人心。2021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期间,她因杰出贡献被担任申奥形象大使,其公益行动已成为佳木斯精神文化的现实注脚。奥运冠军侯斌也在2021年底与五十余位世界冠军一同发布助残公益歌曲,向世界展示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面貌。
经济结构变迁与城市管理智慧同样值得一提。以农业农村体系建设为基底,佳木斯近年来加快了现代水利与基础设施的提升。以曾任全国政协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的专家为代表,本地大量农田水利工程师与技术骨干,持续为黑龙江粮食安全和农村发展投入智慧和汗水。据2023年黑龙江统计局数据,佳木斯市粮食综合产能保持全省前列,主要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和智能设备推广。
当然,佳木斯的现实机遇与挑战并存。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出、老龄化与产业升级等问题逐渐显现。近年来,本地通过大力发展新型农业、智慧物流及文旅融合,为青年提供更多创业渠道。据新浪财经2024年春季分析报告,佳木斯就业创业活跃度在黑龙江位列第二,仅次于省会哈尔滨。以农产品加工产业为例,依托黑土地资源优势,近年来供应链逐步延伸至全国,并积极出口东俄罗斯远东市场,带动了中小企业提质增效。
最后,我们不妨回到开头所说的那缕最早的阳光。佳木斯,既有山河纵横、生态灵动,也承载着历史与现实碰撞出的光辉。无论是追溯英雄踪迹,还是漫步湿地,或是在晨曦时分望向边疆的河流,这座城市都以她独特的方式指引前路。
至于佳木斯的未来会走向何方?也许只有当旭日再次升起时,我们才能窥见更远的答案。而她的故事,也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