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香,聊聊当年东单这片儿的馆子风情

岁月留香,聊聊当年东单这片儿的馆子风情"/

哦,当年东单那一片儿,那真是北京餐饮文化里一个响当当的地儿!说起当年的馆子,那可真是琳琅满目,既有老字号,也有新派馆,承载了多少人的味蕾记忆和市井生活。
让我给你掰扯掰扯几个代表性的:
1. "东来顺 (Donglasi Roast Duck Restaurant):" 这绝对是东单乃至全北京的地标性餐厅。老东来顺就在东单北大街,那可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东来顺烤鸭不白来”的底气来源之一。想想当年,外面排队的人龙蜿蜒,里面座无虚席,空气中弥漫着烤鸭的香气。师傅在案板前片鸭,油汪汪的鸭皮、鲜嫩的鸭肉,配上薄饼、葱丝、黄瓜条和甜面酱,一口下去,简直是满足!那不仅仅是吃饭,更是一种体验,一种北京的生活方式。现在虽然分店多了,但老东来顺东单那家,精神依旧。
2. "砂锅白肉馆 (Braised Pork Belly Sandpot Restaurant):" 这家可是个“小而美”的民间高手。藏在胡同里或者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具体位置可能随时间变化,但名声在外),店面不大,甚至有些简陋,但生意火爆得不行。他们的砂锅白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

相关内容:

要说起东单这地界,它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是咱北京的“时尚根据地”,吃喝玩乐一应俱全。

您说搁过去,不出东安市场就能吃到多少好吃的。这里有咱老北京的东来顺,还有江苏风味的森隆餐馆、洋气的西餐馆吉士林等等等等。

大家伙儿都知道现在的新东安就是过去的东安市场。原先在东安市场北门那有一家名叫丰盛公的小吃店。甜香味美的核桃酪、冰凉软嫩的杏仁豆腐、江浙风味的栗子肉粽都不错。尤其是它家的“奶油炸糕”,吸引了好多慕名而来的人。

1966年那会东安市场因一些原因改名为东风市场。五芳斋的大包子您还记得么?真正的薄皮大馅儿!一个大包子下肚,包您半天不饿。

把热腾腾的包子捧在手里,赶紧咬上一大口那是现在的吃法,放过去可不舍得这么吃,要不一小口一小口的吃;要不就先吃皮儿,然后再慢慢的吃里面的馅儿,等都吃完了还得且咂摸味儿那。

图片和东风市场的大包子有出入,请见谅!

在过去还有这么一个流程,去吉祥戏院看电影前,得先去买个包子吃。当然啦,那时候家庭条件都不好,也不是每次看电影都能吃到。

过去的东单可不只有这点吃食。早在民国时期,这里就聚集了十几家西餐馆子。

过去,在北京的西餐派系有英、法、俄、德。东单地区的西餐馆基本上都是英法式的,一流的要说北京饭店、六国饭店、西绅总会(解放后叫国际俱乐部)。在东单的孝顺胡同还有一家美国风格的“美星总会”,它家的菜品不多,汤和菜也说不上多好吃,但它家的“烤鸡”做得特别好,在当时的北京也算是独一份儿。

除了西餐馆子,东单三条的“墨蝶林”,外交部街“王家饭店”,还有东单裱褙胡同的“亚细亚”,这三家是当时比较高级又地道的俄式餐馆。来这下馆子的人基本上都是奔着“牛肉罐”和“红汤”去的。

这些西餐馆子在解放后基本上就都歇业了,只剩下东单三条东口的西餐馆一直营业到八十年代建协和医院研究所院大楼之前才停止营业。

解放后的东单大约有十家左右的中餐馆子,里面最有名的就要数东单饭馆了,老北京爱叫它东单食堂。每天早上六点多,这里便开始热闹起来,人那叫一个多,经常被挤得都转不过身,好多人买完早点就只能站着吃。

那时,在东单菜市场那边有家名叫“星月楼”的清真餐厅,这里的炸糕特好吃。从东单菜市场出来,都爱上这儿来买个炸糕。

开在东单新开路西口的康乐餐厅在当时颇有名气,它家以江南风味为主,店内只有三张桌子,英国《泰晤士报》称它为“三桌饭店”。餐馆创始人之一的特级女厨师常静所制作的桃花泛、炸瓜枣、过桥面、汽锅鸡、翡翠羹、香菇肉饼、兰花大虾、红糟鸡丁,还被誉为该店“八大名菜”。

早年间,在米市大街路东,东单“金山照相馆”的北边有家益康川菜馆。它家的招牌菜是回锅肉,“蚂蚁上树”也是这里的特色。像什么怪味鸡、盐煎肉也都做得川味十足。东单这的川菜馆子除了它家就是东安市场里的峨眉酒家了。

小编在老骥伏枥的博客中看见他老人家提起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左右,在东单菜市场东门北边,即东单北大街南端西侧有两家小店,它们是昔日的“华宫冷饮店”和卖春卷的小店,不知道在您的记忆里有没有这两家店?

这些年记忆里的味道越来越少了,整治街道后东单那边的小脏店也都不在了,虽然它们并不是咱北京的吃食,但也勉强够解馋的。时光飞逝,最喜欢的还是喜欢过去的东单!

发布于 2025-09-09 21:43
收藏
1
上一篇:北京美食攻略,八家正宗馆子,直奔这八地,正宗北京味,晚来无座! 下一篇:周末GO|揭秘胡同深处,珍藏美味,独家探秘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