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五年前,有人说,只要你在金门待上一天,睡觉时都要把枕头挪到地下室。确实,谁能想到在一个离厦门不过咫尺的小岛上,几十年间,日夜炮火声都没断过——金门炮战像一道深深的裂痕,把金门和对岸隔开了足足半个世纪。有的人家住岛西头,两岸亲戚若不是夜里偷看对岸灯火,几乎快忘了彼此有没有老了、家里添了几口人。

很多人最先听说“小三通”的时候,还以为是啥花招,哪那么轻易就通了?背后那50多年的封闭,不是一艘快船能划开。有点讽刺的是,金门到厦门的直线距离只要走上几十步,偏偏过去几十年,要么坐船绕外海,要么干脆杳无音信。按照当地老人说,过去别说出岛,两岸见面都像扯着一层雾。直到2001年,第一条正式的小三通航线开通,那才真正把“金门”这个门字的意义给拎出来——成了两边人的大门,也成了往昔悲剧被逐渐封存的门。
其实,金门这地方原来名叫浯洲,也就是福建的一个小岛。地势高一些,海浪敲得厉害,百年前的渔民都说这海口地方“关得紧”。陈旧的石头房子都留着一点锈迹。你要是路过岛上一些老屋子,砖缝里还能摸出当年土兵的炮弹碎片。大家顽强地活着,各种戒严把日子勒得死死的,到1992年才全面解禁,家家户户都噤声了一阵子。等到小三通问世,金门才像给岛民打开了一间有风的窗户,从闷气里透出点亮光。

两岸的故事,单看交通那就说不完。金门出名的是炮战时间长,厦门却是搞建设起得快。后来福建出了一个“平潭航线”,让大陆沿海岛民也开始试着通商。你要是碰到岛上的老人,他们会跟你说:“小三通早该有,却迟到了。”这航线刚运营那几年,没有人奢望这能带来大富大贵,只盼能省点路费,家里亲戚能添个饭桌上的人。果然,原先两岸之间,是谁都不敢去厦门;小三通一开,好多金门孩子马上把厦门当成了考学、创业的新基地。
过去,金门到台湾本岛要坐大船、再转飞机,光路上就闹心。现在大家都习惯了,船一开,金门和厦门只隔三十分钟。金门的乡亲有事就过厦门买料、进货,厦门人也会顺道来岛上看看那些闽南古厝和洋楼,想象着自己的祖上是不是也走过这条水路。很多人说,那些老居民最能说明什么叫“一日生活圈”,因为他们一天到晚两边跑,柴米油盐都混着,两边的麻将和市场价也都差不多。

金门人如今讲起转型,都免不了说到陈嘉桂这个人。她其实是本地贡糖工厂的负责人,早些年还在金门守着家业,后来见厦门机会多,就一咬牙把厂子搬到对岸去了。其实这几年,金门的经济完全靠旅游、台商和各种小产业。有意思的是,哪怕政务还没完全解禁,岛上小贩都开始招待大陆来的游客,生意竟然也慢慢红了起来。有人统计,开通小三通后,金门人到厦门置产的数量,估计能盖得住三个老城区。想想也奇怪,半个世纪的隔断,一瞬间就变成“投资热”。
厦门这些年变化大,金门的年轻人也如同移民一般,朝着对岸挤。林小天是岛上的新一代台商,自认“不懂老辈的土政”,但一毕业就选择厦门落脚,家里不放心,结果来一看,这里更像“小金门分校”。往返不过一只行李箱,工作在厦门,周末再回家说笑。要不是有小三通,这些创业、谋生的人,何能两岸跑得这么轻快?

聊到爱情这话题,你可以听听王晓水的故事。东北汉子,跟金门姑娘在网络游戏里结缘。按说两人本该没啥交集,可小三通一开,他背包就到金门开民宿去了。岛上人一开始看他有些新鲜,毕竟陆配女婿在这也算稀罕货。疫情那阵子,为了陪孕妻,他干脆放下老家生意,一股脑扎进岛上生活。这些融入金厦日常的外来人,更像是两岸融合的桥梁——没人再觉得金门和厦门有啥差别,仿佛这两地天生就是一家。
要说吃的,金门的贡糖那可是祖传的。老话说“摃糖”,意思是敲、打。小孩子有的捡炮弹玩,有的上糖厂学手艺,手上沾着花生香,一边听老人讲过去朝廷收贡的故事。其实,贡糖的手法本来是闽南做饼的延伸,如今传到对岸,无论厦门还是金门,大家都觉得这就是“自己的味道”。

金门的水源,也是两岸小三通的一桩大事。大家都知道,岛上每逢旱季,地下水抽得怕会海水倒灌。在最难捱的时候,听说“供水工程要开了”,村民都等着看。等到2018年,厦门晋江的清水终于引进岛上,村民纷纷奔井边瞧个新鲜。一条30多公里的地下水管,硬是把两岸连成了一道生命线。现在,金门不光有了水,还有了通电、通桥的新念头,这日子真的有种连根的自在。
你如果走进金门琼林聚落,会发现那里还保留着不少百年前的军事设施。琼林村长的办公室,地下却藏着当年民防坑道,旁边还有废弃的老兵通讯器。不少岛上老人都能说起当年如何挖坑道求生,大家互相通气,每条坑道都连着外村的逃生口。炮战时代,金门娃唯一开心的大概就是捡到部队剩下的弹头,能换一支枝仔冰或点麦芽糖,大家都在苦里找点乐子。更有意思的是,现在小朋友还会带着游客参观“炮弹钢刀”工坊,看着那些从战场废物变成生活器具的物件,难免会想,这日子就像铁砧上敲出来的一样扎实。

小三通开放后,许多原先警戒森严的设施成了观光热点。坑道、炮台、战地遗迹,外地游客拍照合影,岛上的孩子也在讲解历史,火里得点温情。大家会说,过去的苦算是过去了,金门最盼望的就是和平。可这两岸交流,说开又难,毕竟现在只有台湾人能随便进厦门,厦门来的游客却还被政策挡在门外。前阵子又有消息说,就快能开放大陆居民赴金门观光了,但也没人能确定,这“全面交流”和“真正融合”到底啥时候到来。
不管怎么说,在金门岛上生活的人,骨子里早已把两岸看成一个家。那条三十分钟的小三通航线,他们走得熟,也走得踏实。现在,岛上的老人时常喝着福建来的水,讲着闽南话,回头看看昔日爆炸留下的痕迹。和平到底会不会一直持续,谁也说不好。也许这个“那么近,又那么远”的两岸日常,还会继续上演更多波折与团圆。谁知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