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位于南亚地区,是南亚最大的国家,总面积达到了298万平方公里。印度版图很有辨识度,北部抵达喜马拉雅山,南部深入印度洋,越往南越狭窄,而且印度东北部,仅通过狭窄的走廊和主体领土相连。

印度东北部,包括阿萨姆邦,曼尼普尔邦,那加兰邦,米佐拉姆邦,特里普拉邦,梅加拉亚邦六个邦。印度东北六邦,长期存在独立倾向,这块土地的主体人口是黄种人,体貌特征和印度斯坦人存在很大差异,文化语言也有很大区别。印度东北地区,使用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口信仰佛教,这和信仰印度教的印度斯坦人不同。
印巴分治之后,印度东北地区多次爆发独立运动,但力量弱小,都被印度平息。印度掌控东北地区的关键是西里古里走廊。这一狭窄的走廊,位于印度锡金邦和孟加拉国之间,仅宽20到33公里。如果没有西里古里走廊,印度就会被分成不相接壤的两部分。其实历史上西里古里走廊属于孟加拉,如果不是英国偏心,西里古里走廊就应该属于孟加拉国,印度就成了不相接壤的两部分。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英国控制孟加拉。孟加拉国位于南亚次大陆东北部,只有两个邻国,那就是印度和缅甸。孟加拉国绝大部分地区被印度领土包围,只有东南一小部分地区和缅甸接壤。孟加拉国总人口达到了1.72亿,主体民族为孟加拉族,官方语言是孟加拉语,信仰伊斯兰教。
孟加拉国面积约14.7万平方公里,但在历史上,孟加拉地区的面积更大。孟加拉地区曾经受到古代印度王朝的统治,原本信仰佛教和印度教。公元前4世纪,孟加拉受到印度孔雀王朝的统治,当时印度佛教盛行,孟加拉地区也成为了佛教地区。
公元4世纪,孟加拉地区被印度笈多王朝统治,印度教开始在孟加拉盛行,孟加拉成为了印度教地区。印度教形成于公元2世纪时期,原本被称为婆罗门教,受到了印度上层婆罗门的支持,逐渐在印度流行。印度教有三大主神,分别是梵天、毗湿奴、湿婆。

印度教典籍记载,恒河原本是一条邪恶的大河,经常泛滥,给印度人造成了很多损失。后来是湿婆驯化了印度河,使印度河成为了印度的母亲河。孟加拉地区处在恒河三角洲一带,原本也信仰印度教。但到了12世纪末,孟加拉地区被德里苏丹国统治,受此影响,孟加拉地区逐渐改信伊斯兰教。
13世纪时期,孟加拉地区成立了孟加拉苏丹国,首都为达卡。孟加拉地处肥沃的恒河三角洲,农业条件得天独厚,人口稠密,曾经是印度的富庶地区。到了莫卧儿帝国时期,孟加拉地区名义上仍然属于印度的一部分,但实际上有着很强的独立性。
1757年,英国入侵孟加拉,收买了孟加拉实际统治者米尔·贾法尔,使印军遭遇惨败。英国控制孟加拉之后,将加尔各答作为殖民中心,此后英国以加尔各答为基地,逐渐征服了印度。

第二,印巴分治。1846年,英国占领了整个南亚地区,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都成了英属印度的一部分。1857年,印度爆发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大起义,遭到了英国的镇压,此后印度反抗英国运动陷入低潮。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受到战争削弱,英国反抗英国运动逐渐高涨,但印度不再采取武力方式,而是主张非暴力,发起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当时英属印度有两支反英力量,分别是国大党领导的反英力量和全印度穆斯林联盟领导的反英力量,分别以甘地和真纳为领袖,而真纳就是后来巴基斯坦的第一任总统,被称为巴基斯坦国父。二战结束后,英国再次被削弱,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印巴分治方案。具体是按照宗教信仰,将英属印度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部分。

印度以印度教徒为主,巴基斯坦则以穆斯林为主。根据蒙巴顿方案,以穆斯林为主体的孟加拉地区,自然应该划给巴基斯坦。但孟加拉地区非常大,包含了西里古里地区。如果孟加拉地区完全划给巴基斯坦,印度就失去了连接东北地区的通道,这样一来,印度就会被分成不相接壤的两部分,印度东北地区也就成为了飞地。

其实印度分成不相接壤的两部分,对巴基斯坦来说才是公平的事。因为按照蒙巴顿方案,巴基斯坦也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现在的巴基斯坦,当时叫西巴,一部分就是孟加拉地区,当时叫东巴。但英国偏心眼,担心印度东北脱离印度,就要划给印度一条走廊。因此英国不同意巴基斯坦控制孟加拉西部地区,而是将包括西里古里走廊在内的西孟加拉地区划给了印度。1947年,印巴正式分治,印度拥有了连接东北地区的走廊地带,没有被分成不相接壤的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