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精准把握“鲜”机遇,助力厦门零售市场跃升主力军
这是一个关于厦门便利店如何把握“鲜”机,成为零售主力军的主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这个论述:
"标题:便利店把握“鲜”机,成为厦门零售主力军"
"引言:"
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零售业态竞争日益激烈。便利店作为贴近市民生活的零售终端,不仅要满足基本的购物需求,更要提供独特的价值。厦门便利店敏锐地捕捉到消费者对“新鲜”和“便捷”的追求,将“鲜”作为核心竞争力,成功转型升级,成为城市零售市场不可或缺的主力军。
"一、 厦门便利店“鲜”机之内涵:"
这里的“鲜”不仅仅指生鲜食品,更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涵盖了:
1. "生鲜食品的“鲜”:" 提供新鲜、高品质的蔬菜、水果、肉禽蛋奶、烘焙面包等,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需求。厦门便利店通过与优质供应商合作,优化供应链管理,确保商品的新鲜度。
2. "商品更新的“鲜”:" 快速响应市场潮流和消费者需求,及时引进新品,保持商品结构的活力。例如,引进网红零食、本地特色产品等。
3. "服务的“鲜”:" 提供便捷、高效、贴心的服务,如快递代收发、缴费、票务预订、便民服务等,解决消费者的燃眉之急。
4. "体验的“鲜”:" 打造舒适、干净、智能
相关内容:
台海网3月17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由于大型综合性超市的聚集性不利于疫情防控,小规模、多点位的社区便利店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刚刚过去的2月,受疫情影响,不少大型商超生意下滑严重,而坐落在社区和紧邻社区的连锁化、集约化便利店和小型超市则异军突起,不少便利店在逆势中成绩斐然。
元初食品单店营业额 平均上涨50%
“2月,我们不少社区门店的营业收入非但没有下降,还有一定程度的上涨。”元初食品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春节刚过,他们以刚刚过半的人手服务全市的消费者。随着大量消费者到店,元初食品的单店营业额平均上涨50%,最高的一家甚至翻了两三倍。由于需求量大,元初食品多个门店一度人手紧张,紧急协调工人提前回岗。
特殊时期,便利店是否有必要24小时营业?“特殊时期更需要便利!”见福便利店资深站长杨莉毫不犹豫地。她说,受疫情防控影响,快递走得慢,大商场离得较远,关门也早,如果市民晚上要买日用品,都得依靠便利店。
“便利店带来的不仅是便利,大晚上亮着灯也给大家带来安全感和温暖。”据了解,疫情防控期间,厦门市400家见福便利店、26家十分便利店都坚持24小时正常营业,为满足市民生活需求,都增加了生鲜食材的供应。见福便利店还为所有进店顾客免费提供洗手液、消毒液。
疫情防控期间,位于东孚的见福便利店业绩增长最明显。“实现了一倍以上的增长。”见福便利店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疫情最紧张时,附近规模较大的商超、菜市场等无法正常营业,点多面广的便利店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数据显示,位于碧湖嘉园、九溪小区、万科金域蓝湾一带的见福便利店都实现逆市飘红,销售增长都超过30%。
但业内人士也客观指出,受疫情防控影响,再加上春节假期,相比平时,厦门市人流量减少,在基本盘减少的背景下,整个零售行业业绩都有所下滑,便利店的整体情况也不例外。
便利店与电商平台融合 成为团购生鲜自取点
海南芒果、泰国山竹、金线鱼、黄金扇贝……位于五缘湾的贵文便利店,既提供快销品,也是社区的网上超市,架设起生鲜电商服务每个家庭的桥梁。
通过加盟线上生鲜平台,贵文便利店负责人姚青林锁定进店客人,建立微信群,组织社区团购,深受社区居民欢迎。“每天参与团购的人很多,用手机下单,第二天即可到店来自取,简单又方便。”姚青林告诉记者,大部分线上的蔬菜、水果都是基地直接供货,不仅质量有保障,团购价格比市场价便宜不少。
相对于传统电商,生鲜团购时效性更强,下单第二天就能到货。“对产品不满意,可直接退货。”姚青林说。疫情防控期间,贵文便利店几乎天天爆单,高峰期一天能达到七八千元的销售额。
疫情防控期间,厦门市大部分便利店开启了线上订购模式,融合电商平台开展社区团购成为不少便利店的首选。“i上鲜”主打社区团购项目,目前其位于厦门市的仓库有30多个,链接的便利店达500多家。厦门市分布最广的见福便利店也发挥其门店及供应链资源、物流配送的优势,启动以生鲜为主、日用生活品为辅的社区团购项目。
【记者手记】
特殊时期 方显“便利”本色
便利店作为最接近消费者的零售业态,就像毛细血管一样通达社会的各个角落,为广大市民提供最便捷的商品服务。特殊时期方显“便利”本色。疫情防控期间,人们减少出行,便利店逐渐成为集中的物品销售点。不少便利店,尤其是连锁式便利店,除了日常的快销品外,还增加了蔬菜瓜果、米面粮油等生鲜食材供应,在物资保障、稳定物价和人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看得见的便利,看不见的链接。得益于当前电商市场的发展优势,国内便利店还因地制宜地与各种电商平台密切合作,转型生鲜卖场。此次疫情防控期间,各大便利店与美团、饿了么、京东到家等电商平台持续提供外卖服务。不少开在社区的便利店发挥了“最后一公里”的作用,成为电商平台的生鲜自取点。(记者 李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