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三次宜昌,我现在觉得自己算是把这地方玩明白了,第一次来宜昌,我在火车站门口翻地图,看半天也没搞清市区和景点的关系,网上都说这里有山有水还有大坝,我满脑子都是三峡大坝那张大照片,可我拖着箱子站在路边,出租车司机在旁边等着,有点不知所措,结果到处找不到方向,觉得自己像个刚下地的小鸭子。
后来,我发现宜昌这地方,看着不大,其实景点分得很散,没有车很难转,打车没多久钱就飞了,感觉人还没玩明白,钱包就先瘪了,自驾真是最省心的办法,除了自己开车,感觉没别的选择。
第二次来,我直接租了辆车,觉得这下可以痛痛快快地转遍宜昌,刚开始还挺自信,结果景点之间距离远得让我傻眼,我以为三峡人家和清江画廊很近,结果开车一看,得跑四十多公里,像是以为隔壁小区,其实隔着一个镇。
第一次我以为三峡大坝是随时开放的,结果到门口发现快关门了,拍了张照片就算打卡,后来才知道,大坝只在白天开放,想看全景得坐景区大巴,那天太阳大得像火炉,我在观景台上,汗都往下滴,几个阿姨非拉着我合影,拍完照片还跟我聊起她家小区新开的面馆。

在宜昌,遇到热心本地人很常见,问路、问吃、问住,他们都很乐意帮忙,感觉比手机导航还靠谱,三峡人家这里,每到门口就能看到一排卖小吃的大妈,烤鱼、豆皮、腊蹄花,吆喝声一个接一个,有一次遇上下雨,我和一堆游客在售票厅避雨,一个穿红裙子的姐姐干脆坐地上,和大妈聊起宜昌的老味道,我在边上听着,觉得这趟雨下得值。
进景区后,坐船那一段很舒服,江水慢慢流,大家都安静地看着外面,突然有个小伙子唱起《纤夫的爱》,我差点跟着唱,岸边有纤夫表演,晒得黝黑的老大爷拖着绳子,走得特别稳,有个小孩问他累不累,他笑着说,拖了一辈子,早习惯了。

上岸后就是吊脚楼,楼下有个小摊主,手里拿着大蒲扇,卖木雕和小玩意,我买了个木雕小船,老板说能保平安,我虽然不信,但觉得留个纪念也不错。
第二天我去清江画廊,天还没亮透就出门,路上只有一辆摩的,到了码头,售票员正在喝早茶,见我一个人,特意给我挑了个靠窗的位置,船开出没多久,雾气升起来,山看不清,水面像豆花一样,船上有对老夫妻,拿着望远镜看着远处,老爷子说年轻时就在清江边捕鱼,他一边剥花生,一边讲以前水多鱼多,捞一网能养半个村,我听着他讲,觉得自己好像不是来看风景,而是来听故事。
下船后有条小路,通向土家人家,路边有阿婆在卖粑粑,三块钱一个,还带芝麻,我买了两个,蹲在树下吃,糯糯咸咸,味道不算惊艳,但挺实在,吃完跟着人流慢慢走,天放晴了,江水闪着亮光,那会儿我明白了什么叫慢生活,就是没人催你,没人赶你,想走就走,想停就停。

第三天去了屈原故里,端午前后特别热闹,彩旗、龙舟、糯米的香气混在一起,空气都甜了,小孩在河边跑,阿姨们戴着花环喊着口号,我走进去像误入了村里的运动会,进了屈原祠,讲解员声音很温柔,说屈原写诗写到流泪,后来投江成了英魂,我看着那些老物件,觉得历史离我很远,但糯米粽子离我很近。
每次来宜昌,吃都是头等大事,要说宜昌吃什么,三鲜豆皮肯定排第一,市中心那家老店,招牌都掉漆了,门口排队的人像过年,厨师手脚飞快,豆皮在锅里翻来翻去,最后裹上肉末、香菇、虾皮,咬一口,外皮脆,里面软,吃完嘴里满是香。
腊蹄花粉也是我的心头好,冬天晚上手都冻麻了,随便进家小馆子,来一碗蹄花粉,汤浓肉烂,喝一口暖到脚心,有一次我让老板汤再咸点,老板说外地人都爱重口味,我说多加辣椒,结果辣得满头汗,旁边阿姨给我递纸巾,说宜昌的辣椒不是闹着玩的。

肥肠粉也特别香,别看名字吓人,真吃过的都说好,老板用大铁锅慢慢煮,粉条滑滑的,肥肠一点都不腥,反而有家的味道,江鱼火锅不用多说,长江边的鱼,新鲜得很,一桌人围着小锅,边涮边聊,鱼肉嫩得一夹就碎。
藠头炒肉本地人都喜欢,藠头脆,五花肉咸香,很下饭,像小时候妈妈做的菜,吃饭在宜昌真不需要讲究,路边一坐就能吃得很满足。
住宿我踩过不少坑,市区的连锁酒店,比如全季、汉庭,价格实在,房间干净,早上还能喝豆浆,景区旁边的民宿得看清楚,有次住三峡人家附近的民宿,房子挺有特色,推门进去发现隔音不行,隔壁打呼噜的声音像大坝放水,后来我在网上挑评分高的,老板人好还送小吃,江景房听着浪漫,有的晚上江边卡车一过,吵一整夜,睡觉轻的最好问清楚房间朝向,别被江景两个字骗了。

宜昌的交通,有点让人头疼,高铁站有三个,第一次我买错了,买到了宜昌北,下车一看四周空得要命,来市区记得买宜昌东,机场离市区不算远,打车要四十分钟,碰上高峰司机还能给你讲一路段子,市区公交还行,去景点就不一定了,我有次等公交半天没来,最后还是拼车过去的,自驾最方便,山路多,风景也多,路上偶尔还有农民伯伯骑三轮拉西瓜。
夏天的宜昌,西瓜摊多,下午路边全是切西瓜的大爷,西瓜又红又甜,一刀切下去汁水都冒出来,我在滨江公园边买过一次,老板说不好吃不要钱,我咬一口,甜到心里。
宜昌的夜晚很有意思,滨江公园里人特别多,跳广场舞的阿姨,遛狗的小伙,带孩子抓萤火虫的爸爸,江风一吹,整个人都舒服不少,有时候我在江边坐到很晚,看对岸灯火和游船,觉得这城市没什么大事,每个人都安安稳稳过日子。

有一次我和朋友在滨江路边小摊吃夜宵,老板娘边烤串边聊天,她说旅游城市就是这样,来的人多,走的人快,要想让人记住,就得让人吃得舒服,我说她的烤串是我吃过最入味的,她笑着问下次还来不,我说你不涨价我年年来。
宜昌每次来都能发现新东西,有一年我去了奥陶纪石林,路不太好走,转了好几圈山路,最后看到一堆奇怪的石头,旁边有个小姑娘在拍照,她妈妈说这是几亿年前留下的,我蹲在石头边上发呆,想着人这一辈子,活不了几个亿万年。
还有一次去了柴埠溪大峡谷,人不多,空气新鲜,玻璃桥在山谷晃来晃去,我一走上去腿都软了,旁边小孩还拉着我说别怕,昭君故里更有意思,门口有个卖冰棍的大爷,敲着竹棍,问他卖了多少年,他说从王昭君走那年开始卖,我乐半天,买了根最贵的,咬一口差点把牙磕掉。

每次来宜昌,总有点舍不得离开,不是因为景点多,也不是饭菜特别贵,大概是这里的人过得实在,他们把最好的景色留给你,也把最便宜的西瓜卖给你,我在火车站等车的时候,旁边坐着一对背包客,女孩说这里玩得舒服,就是晒黑了,男孩说下次来得带防晒和驱蚊水,我心里想,夏天的太阳能把人晒成糯米糍,蚊子能把人咬成花脸猫,不过只要准备好,来这就没啥怕的。
很多人说宜昌就是三峡大坝,其实只有亲自来一趟,才知道这里的味道,有山有水,有故事有烟火,有热心人,也有不紧不慢的生活,你想快,这里让你慢下来,你想省钱,这里让你不花冤枉钱。

三次宜昌之旅,我没学会怎么做本地人,但学会了怎么像本地人一样过日子,不着急,不攀比,吃好喝好,走走停停,下次有人问我宜昌好玩吗,我只说,你来一次自己就明白了,宜昌这地方,我来三次还想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