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1 11:28 | 浙江新闻客户端通讯员 黄周飞

南草垟村整体拆迁前的村貌。浙江新闻客户端通讯员 叶朝晖 摄
编者按:乐清城中村改造拆除工作势如破竹,拆后如何合理规划,怎样进行精心布局,怎样建设让改造后的家园更美,成了很多市民关注的话题。12月7日上午,政协乐清日报社委员工作室联合政协新闻界别,召开座谈会就上述话题征集社情民意。
与会人员谈到,城中村改造,很多村整村拆了,村庄走进了历史,60后、70后对村庄还有感情,但后面的人,可能就没了村庄记忆。为了留住记忆,留住乡愁,有识之士就会将家乡的记忆诉诸笔端,和大家共享。
我的家乡南草垟,位于美丽的乐清湾畔,东濒乐清湾大海,南隔中运河与南岸村相望;西南为石马北村、石马渔村毗连;西与县浦村和水深村接壤;北与白沙村和东山南村相邻;东与百岱村接壤。与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乐清城区紧紧相依。
“塘垟”移民史
清朝末年,南草垟是一片塘田垟地,仅有的几户农舍散落在这片塘田垟地上,故被称之为“塘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渐渐成了移民们的落脚地,随之形成一个个自然小村落,村庄由张宅、林家底、王宅、傅宅、李宅、下塘、教堂边等自然村组成。张宅自然村的形成早于南草垟行政村,以张姓为主,其祖先早期从温州鹿城七都岛迁徙于此。与张宅毗邻的林家底自然村主要为林姓,早年从台州玉环楚门迁入。傅宅自然村又称“双连屋”,其祖辈从永嘉乌牛迁入。李宅自然村为李姓氏族居多,从石马迁入。王宅自然村由王、何、赵等姓氏族组成,其中王姓氏族早年从蒲岐迁入。教堂边又叫路廊自然村,以吴姓居多,还有尚、余、王、陈等姓族。下塘、南塘角自然村姓族最多,有大小20多个姓氏,分别于解放前从柳市、北白象、翁垟等地迁入。南草垟没有原住民,也没有整体移民的现象。因村落位于东山南村的南面,后又被人们习惯地叫做南草垟,南草垟村名亦由此而来。现南草垟村地域面积约三平方公里,垟地为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植被茂盛,又临东海滩涂,非常适宜人们在这里农耕劳作,生息繁衍。这里便就有了今天规模的南草垟村了。
早年,南草垟村的先民开始围垦海涂。在一代代后人的接力下,先后在村东的乐清湾滩涂上围垦了大塘、回生塘、十六股、廿一股、顺长塘、桔塘、新塘等大批塘地。经过咸碱地改良,围垦塘地全部成了肥沃的粮田,是乐成平原的主要产粮区之一。
农业村的变迁
改革开放前,南草垟村是个典型的农业大村。全村经济以农业为主,村民靠农耕为生。公社化时期,南草垟曾被划为棉花区和甘蔗区,专门种植棉花与甘蔗。
全村共有10个生产队(后在10个生产队的基础上再分成21个生产队)。农田分布在浃长甲、行贩殿前、新桥下、三官殿前、桥上、塘底垟深、陈府殿西、陈府殿东、茅干塘、塘外、塘儿、大塘、朱宅塘底、赵宅塘、北塘、回生塘、十六股、廿一股、顺长塘等地段。全村人口两千多,农田千亩有余,还有大片的塘园和沿海滩涂。
南草垟村是个平原村,农耕时期,河流纵横,水系发达。村内有南运河、中心河、南安河、张宅河等河流,还有沿海的十六股陡门、廿一股陡门、新塘陡门及沿海堤塘(今清和公园北岸一带)等排涝泄洪、抗台防潮的水利设施。
南运河是南北贯穿南草垟村的市域运河,河面上的南运桥,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全村通向县城的必经之桥。如今,南运河作为景观河成了中心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南运桥也成了南虹广场的景观桥。
中心河是南草垟村的母亲河,地处村庄中心,河流呈东西走向,上接南运河,下泄出海陡门——廿一股陡门。长期以来是全村抗旱蓄水、排涝泄洪、农田灌溉和村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河流。
南安河,在下塘自然村,呈南北流向,是中心河的支河,张宅河是村庄北部的河流,东西流向,与南安河北段连接,形成网状水系,与中心河具有同样的功能。
十六股、廿一股、新塘等沿海堤塘被胜利塘围垦而成了内陆塘路。随着清和公园的建设,廿一股出海陡门一带成了滞洪区,出海陡门从此失去功能而不复存在。公利陡也因中运河的拓宽改造和清和公园滞洪区的建设需要被拆除。从此,默默无闻奉献了60载的公利陡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解放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南草垟村的基础设施非常薄弱,是个有名的落后村。周边村曾嘲讽道:“养囡勿佧南草垟,晴天没水吃,落雨没路行。”此话真实反映了当时南草垟的落后面貌,随即成了顺口溜在乡间传了开来。改革开放后,南草垟村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发生质的变化,行路难、吃水难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南草垟村面貌日新月异,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市场经济大潮涌动下的能人志士,纷纷外出经商和创办企业。通过经商创业,许多人有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大批企业脱颖而出,南洋电气集团、中能能源集团、燎原防爆电器公司、荣欣防爆电器公司、南开电气公司、正基电气公司、东南线缆公司等企业就是其中的代表。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南扩,南草垟村的大片农田被政府征用,村民由农民蜕化成了“城里人”,村庄也逐渐融入了城市的怀抱,成为乐清中心城区的核心区域。现在,有大批重点工程入驻南草垟村,市行政中心、天豪君澜大酒店、南虹广场、中心公园、清和公园、建设路小学滨海校区、维多利亚幼儿园、时代御峰花园、绿城玫瑰园、东禾紫荆花园、中驰湖滨花园、悦荣府、海德公园等相继落成。旭阳路、四环路、五环路、六环路和银溪路在全村纵横穿越,甬台温高速公路和复线以及即将动工建设的温州城际铁路S2线均穿越我村……
老村古道老屋
南草垟村虽然没有悠久的历史,但却有着几处一两百年历史的古建筑。
南草垟小学,座落在村庄中轴线中部,是当时地处南草垟村最核心的公共建筑。学校成立于1935年,创办初期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曾在教堂对面建过学校,后因条件简陋,不适应办学要求,几经辗转,于1969年迁入现址。南草垟小学施教区域招生对象面向南草垟、百岱两个行政村的适龄儿童,共有八个教学班,是乐清市第一批三星级完全小学。
南草垟小学自创办以来,为国家、社会培养输送了大量有用人才。学校管理严谨,学风纯朴,近年来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由于市区五环路建设的需要,南草垟小学于2015年6月17日被拆除。从此,南草垟小学走过了她80年的光辉历程,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从白沙岭头经坝头、东山南村延伸至南草垟村的古道,一米见宽,石头垒筑,路面铺以平石。这条古道,上了年纪的人都记忆犹新,它从东山南进入南草垟村后,就沿着教堂边自然村的路廊左拐南下,经老人亭东首转东过桥向南,然后与南安河平行至下塘自然村的河泥夹头再经陈府殿后、垟深塘底(今知临中学、翡翠湾一带),向石马兰磐陡门延伸……
这条古道,高出地面一米多,两旁几乎全是农田。当初,这条古道是修在沿海堤塘之上的。后来,由于堤塘外的滩涂接连被围垦,久而久之,沿海堤塘古道也就慢慢变成了内陆道路。这就是古道要比一般路面高的原因。
那时,南草垟村的古道旁有一路廊,是供行人歇脚和喝茶聊天的地方。20世纪70年代,从这条古道到万岙轮船码头,就有石马刘宅桥和万岙轮船码头两座路廊,这也就印证了乐清县志记载的每隔几公里就有一座路廊的事实。这些建在古道旁的路廊好比现在高速公路的服务区,其目的是为了方便来往过客。
如今,在村庄里头已经很难见到古道的容颜了,当年村口古道旁的那座路廊也早已不复存在,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残缺的记忆。
村中,还有两座“大屋”,一座是张宅自然村的“地主屋”,另一座是傅宅自然村的“双连屋”。这两座大屋都有百年的历史,是当时南草垟村的标志性建筑。如今,“地主屋”虽然还在,但年久失修,凋敝残垣,早已失去当年琼楼玉宇的气势。“双连屋”更是凄惨,在后人翻建新房的浪潮中被拆得无影无踪。
我家就住在南草垟村的下塘自然村南安桥东首,靠近百岱村,离公利陡和百岱埠仅三四百米之遥。昔日的公利陡和百岱埠是个非常繁华的地方,是闻名遐迩的鱼鲜集散地。每逢涨潮,一艘艘满载鱼鲜的机帆船纷纷从东海渔场驶抵码头。见渔船抵港,等候多时的鱼贩们纷纷涌上了码头。顿时,码头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尤其在晚上,原本漆黑一片的码头,在煤气灯和船桅杆上的直流电瓶灯照耀下,整个码头,如同白昼。渔民的谈笑声、搬运工的吆喝声和鱼贩们的讨价声交织在一块,喧闹纷杂,如同繁华市井一般。我的家门口,是公利陡码头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涨潮时,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来回的渔贩成群结队,争先恐后,步履匆匆……
今年,南草垟村被列入城南街道城中村改造整体拆迁对象。这是史无前例、千年不遇的重大历史性变革,一座有着100多年历史的村庄将从此消失,留给人们的是无限的眷恋与深深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