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3年,一次寻常的采矿作业在黄石铜绿山意外挖出了一段横跨三千年的文明遗迹。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显现,震惊了世界。楚人从一株铜草花,逐渐摸索出了完整的矿冶体系,成就了春秋战国时期最精湛的青铜冶炼工艺。无数青铜从铜绿山走出,成为楚国纵横沙场的利刃,也成了其问鼎中原的胆气。黄石与“石”的缘分,远比想象的深。时代更迭中,黄石与“石”有了新的联系。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矿冶大峡谷”,曾是“亚洲第一采坑”,采矿作业形成的落差最高达444米、坑口面积达108万平方米。初见它时,地势错落,让我不自觉地望向坑底,犹如凝望大地之眼,震撼人心。


这里是大冶铁矿旧址,早在清末,就因洋务运动而走入时代洪流,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点之一。湖广总督张之洞曾在此设厂炼铁,兴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三点一线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百年钢铁之基。进入新中国,大冶矿业迎来了真正的黄金时代:铁矿车轮滚滚,“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的名号响彻南方。仅从1890年至2000年的百余年间,便累计采出1.3亿多吨铁矿,生产出32万多吨矿山铜。而今的矿山公园不只是工业遗址,它在井下空间还衍生出“探矿体验”“天坑飞索”等研学体验项目,让“点石成金”的故事依旧在续写。回程走在黄石大道上,几座高耸的圆柱形建筑很惹眼。它们面朝磁湖,背倚长江,静静伫立着。这是华新1907文化遗址公园,曾经被誉为“远东第一”的华新水泥厂旧址。地理位置的瞩目,注定了它不仅是黄石的文化象征,也曾是黄石的工业脊梁。

厂区内,厚重坚实的管道随处可见;铁轨上停驻的是上游1421型蒸汽火车;砖墙上的标语:“和火箭争速度,与日月比高低”,跨越了时间,依然振聋发聩。拐进一间车间,眼前繁复的管道从脚下交织到空中,像是误入了赛博朋克2077的街道。这里前身是洋务运动时官招商办的湖北水泥厂,此后参与并见证了中国水泥工业从无到有的历史演变。厂里三条水泥生产线都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从美国进口了两条线的设备之后,第三条由华新人自主设计的“华新型窑”于1977年正式投产,让华新水泥一跃成全国百万吨级的大厂。长江大桥、三峡大坝等家喻户晓的大工程中都有华新水泥的支撑。


2007年,最后一组生产线的关闭标志着这座辉煌了数十载的工业基地正式退场。如今岁月里的工业长廊,已然成了探寻黄石的另一扇门。铁路班焕新成文艺咖啡店,维修班改造成水泥特色书屋,综合楼化身儿时的小卖部,厂房前的草坪也变成年轻人看展听音乐的文化空间。修旧如旧的活化改造,保存了工业文明,还让空间流动了起来。




想一览无遗这绮丽山水,不妨先坐缆车爬升至千里山之巅的「天空之城」景区。缆车上行,一路都是浓到化不开的绿,抵达「天空之镜」后,眼前豁然开朗。这个总面积足足1500平方米的国内最大单体玻璃观景平台,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将湖光山色揽进脚下。站在这里俯瞰,犹如徐徐展开一卷千岛浮水画。晴天时,湖水一碧如洗,带着几分巴厘岛的热带风情;若赶上黄昏,夕阳把湖面晕染了一片橙红,远山随着柔波,轻轻地晃进暮色里。



当然还能走进这画里去!坐一艘游船,感受脚边流动一抹不真实的蓝绿;或者干脆租块桨板,贴近水面滑行。板子悠悠驶出,任由湖风贴着额角吹拂。桨叶持续拨开不紧不慢的水纹,而你就在湖中与大大小小的岛屿擦肩而过,体验一回岛民的怡然自得。在新中式旅行风靡的当下,黄石的东方山,是一处不可错过的灵秀之地。这座被誉为“三楚第一山”的名山,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是黄石城区最大的林区。因西汉名士东方朔曾在此修道而得名;苏东坡被贬黄州期间,常与黄庭坚、佛印和尚在此品茗、赋诗唱和,也留下了一段佳话;更因千年古刹弘化禅寺香火不断,成了荆楚大地上令人心安的一方净土。

踏入寺门,尘世喧嚣仿佛就此止步。迎面是扑鼻的檀香,耳畔是清越的钟磬。红墙黛瓦与苍劲古木相映成趣。僧人低声诵经,香烟袅袅升起,信众合十叩拜,一切都显得安然有序。仰头看见的寺匾“光明焕发”,默念之间仿佛有一股力量悄然涌动。


寺中新建的草本药食间,藏在一隅幽静处。木质桌椅、暖黄灯光,几盆山中采来的植物,角落器型素雅的禅意摆件,处处都都散发出一种不动声色的安宁。阳光好的时候,看波光从水面折射到墙上,看寺里的猫踱步向你走来,看山门口药师佛的背影,皆是欢喜。登上后山山顶远眺,东方山尽收眼底,黄石城区的楼宇和烟火隐隐浮现。不由得感悟:时过境迁,事过境迁。




“tún”最常以汤的形式出现,味道极鲜。一些阳新的馆子索性把拼音“tún汤”直接写在菜单上,这不免让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更多的菜馆会以“豚鸟汤”示意,“土豚汤”也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大饭店干脆把它挂在招牌上,一本正经地译成“The old land dolphin”(老陆地海豚),看得人忍俊不禁,但阳新人却乐在其中。这个薛定谔般亦真亦假的“tún”,是个活招牌。

虽然黄石的美食种类繁多,但说到底,也没有什么能像那一碗土豆片引起全体黄石人的共鸣。黄石土豆片的做法并不复杂:土豆片成薄片,洗净泡水里候着。下锅前,抓一把沥干水,再入油炸至金黄。捞起时外壳酥脆,内里却粉糯。最后浇上几勺料汁。一碗让黄石伢惦念的土豆片就这么出锅了。让人欲罢不能的就是那几勺料汁。常规的做法是把蒜末、干辣椒和豆瓣酱煸香,但各家总会添点压箱底的宝贝。等味调好再加点淀粉熬成糊状,这样才能保证每一片土豆都挂上了独家料子。也正因如此,土豆片摊才成了神仙打架的地方。


如今黄石土豆片也不只是炸土豆了,藕圆、包菜、丸子,什么食材都入油锅。有趣的是,不论炸什么,一律都叫土豆片。市区的「大众小吃」应该是很多黄石伢的集体记忆。小时候跟着大人出门玩,最后的活动内容,总归是上「大众小吃」炫一碗土豆片。从1995年开店才不过几平方的苍蝇小馆,做成眼下三个门面的规模,它是组成众多黄石人童年的一块拼图。土豆片由谁创造又怎么悄然走进黄石街头,已无从考证,但却成了很多异乡黄石人最想念的那一口。
如今的黄石低调了,却依然藏着老牌工业城市特有的底气——你或许会错过它的名字,却很难忽略它留下的痕迹。资源的枯竭带来了沉寂,也促成了一场深刻的自省。曾经只产“石”的土地,如今也开出了文明的花。一处处“工业遗迹”的修复,以另一种方式续写着这里与土地的连接。黄石的发展几乎都根植于“人”——是那些曾经在矿场和车间挥洒青春的人;是如今依然选择留下、认真生活的人;也是更多从外地前来,想要了解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