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客家”这俩字,你身边是不是也有朋友听到,脑子里就冒出“外地人”的意思?假如你不是本地长大的,或者干脆不是南方人,碰到客家人,大概率搞不清他们跟福建、广东、江西到底啥关系。其实,说白了,“客家人”这名头最早真没啥玄乎,就是“外来的人”。不过,时过境迁,现在客家已经成了中国汉族民系里最特殊的一支,不靠地名,靠人群自身特质来定位。所以你会发现,粤东、粤北、赣南、闽西、台湾西北部这些地方,一提客家都是老底子一脉,听他们说话,带点中原的古韵——这不是我瞎说,本地很多老人都爱聊“中原古音”,客家话里还真藏着点老祖宗的腔调。

讲到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很多人其实还不知道,客家原本是别人叫出来的,不是自己往脸上贴的。清朝嘉庆年间,“客家”才第一次在文书上正式出现,这时间说真的不算早。当年明末清初那阵子,不少人因为打仗逃难,背井离乡,从赣闽粤交界地带往外迁。谁要是落脚江西,人家一看,这不是广东来的么?叫“广佬”“棚民”“怀远人”什么的。到湖南,又成了“闽粤人”“客姓人”;到广西就说是“新民”;去了四川,人家嫌远路,说是“土广东人”。只有到广东粤语区,被统一叫“客家”,你说这名号像不像绰号?但偏偏,时间久了,大家自己也喊习惯了,“客家人”就这么从外面叫进家门。
大家关心的,还是客家人祖籍大本营在哪儿。南方这片地,风水轮转,三省交界的地方最神秘。这不,咱们今天要聊的寻乌县,就是个很有来头的地方。江西赣州市下面的小县,寻乌,说出来不少年轻人还觉得像地名外的“奇地”。万历年间第一次建县,最初名字叫长宁县。里面改来改去,到了民国年间才叫寻邬,1957年又正式定名“寻乌”——你看,光这名字都带点迁移迁改的味儿。

说到地理,寻乌的地界不简单,东边挨着福建武平县和广东平远县,南边靠广东兴宁、龙川,西边顶着江西安远、定南,北方是会昌。你要是站在寻乌,感觉自己脚下就是三省交点。寻乌到底特殊在哪?头一条就是客家人口比例,95%以上都是客家人。“客家桃源”这招牌不是乱喊的,在这里,连路边摊大婶和孩子上课的用语都带着点客家腔。别的地方客家文化变味了,这里还守着原生态,实话讲,瞧见他们的年节习惯,真让人想到自家老院子。
当地老人都有一个共同印象,说起公祖辈子,几乎人人都带着东迁、南下的故事。其实,这块地方的客家渊源真没多复杂,因为早早就成了迁移要冲。不同于旁边县城的杂姓扎根,寻乌人几乎全是丢了老家又在这里安了新窝。你要问他们是江西人呢还是广东人,十有八九,会跟你说:“我们是客家人。”这种认同感,恰巧也是客家民系一直流传下来没断的原因。

其实,寻乌的故事不止这些。客家在这兴盛归兴盛,它还是红色革命的“老地盘”。有一年,毛泽东带着红军来寻乌考察,不光跑了村头巷尾,还专门跟乡亲们吃饭聊天调查。最后写了本调查报告,说什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话一直流传到现在,甚至成了不少公司做事的铁律。你说寻乌厉害吧,靠着这段历史,成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摇篮之一。走在县里,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红色标语,连小孩子都能背几句革命老前辈的语录。
再说点寻乌县的自然风光。这个地方别看面积大,山川、森林密密麻麻,覆盖率高得惊人,整个大县像一块绿色毛毯铺在三省盆地里。除了美景,地底下还藏着宝,不少人不知道,寻乌有十二处天然温泉。青龙岩鳞石背温泉,每天能冒出3800吨水,是江西省出了名的地热宝地。我曾见过广东、福建的城里人专门跑来泡温泉,冬天里脱鞋下池子,笑得像孩子一样灿烂。有一句话叫“家底厚”,寻乌拿来形容自己的文旅产业,真不算吹牛。

现在的寻乌县,名气比原先大多了,总共辖15个乡镇,三十多万人口。县里头特爱推什么“红色线路”“东江源头”等文旅品牌。你要是胆子大,办张健康卡就能泡遍寻乌温泉,还能顺路沿红军足迹逛上一圈,走的每一步都像穿越历史。说到底,这个地儿兼顾了革命情怀和自然美景,是广东、福建人周末自驾游的小秘境。但是你要说她富吗?其实在不久前,寻乌还挂着“国家级贫困县”的牌子。那会儿县里人说笑,自己是“革命老区,日子还要慢慢过”。
不过最近几年,寻乌悄悄扎进了乡村振兴的浪潮。谁家儿女不是在外地打拼?有的在深圳,有的在广州,有的干脆留在县城做点文旅生意。县里头开始要做“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后花园”,说到底就是把自家绿水青山和传统文化包装一下,吸引城里人来。现在镇上饭店都加入了抖音团购,农家乐大妈学做短视频,温泉老板用手机扫码收钱,这景象真没几年之前乡下味那么重了。

不过,老客家人心里总有点怀旧,怕外边的人进来破坏了自己家风家俗。我曾听一户人家里老人聊,说:“以前这里穷,不怕丢东西,现在富了,不知道守得住传统不。”你看看,这种对老家的执念、对新变化的担忧,和很多地方农民没什么两样。但寻乌特殊的是,它的客家身份和革命情结,给这个小县城加了点厚重感。
写到这里,说了这么多,还是要问一句:究竟什么样的摇篮才配得上“客家”这二字呢?是族谱里写的迁徙,还是村口泡温泉的闲话,或是那些老一辈嘴里的口音和故事?还是走过风雨的革命史?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答案。

有时候路过寻乌,你会发现这个地方真的很“安静”:早上的雾蒙蒙像盖了被子的田野,街头巷尾的阿婆边卖菜边叨叨孙子读书的事,革命老房子门前贴着当年某某首长来过的牌匾。新旧交融,热闹和寂寞都在这里。咱们说到“客家摇篮”,说到底,是不是这种安稳和不安的混合?或许只有在寻乌这样的地方,人才会愿意多停下来,听听老地里的故事吧。
你呢?来过没有?或者你记忆里,有没有别的地方,也跟寻乌一样,藏着点传奇。大可以留言聊聊,谁知道,哪天你会路过寻乌,看见一个老阿姨提着菜篮子,跟你唠嗑两句,把这客家的故事又讲远了——讲到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