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将至,揭秘春雷唤醒万物,这个节气的独特特征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通常在公历的3月5日或6日到来。这个节气的名称本身就充满了生动的意象,意味着“天上的雷惊醒了蛰伏在泥土里冬眠的昆虫”。
惊蛰节气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天气显著变化:"
"气温回升:" 冬季结束,春季开始,气温逐渐升高,虽然可能仍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变暖。
"春雷始鸣:" “惊蛰”的核心特征之一是春雷。随着气温升高,空气对流加剧,容易形成雷暴天气。虽然不是每年惊蛰当天或附近就会打雷,但打雷的频率和范围开始明显增加,成为这个节气的重要标志。
"雨水增多:" 进入惊蛰,降水逐渐增多,但通常还不会像“春分”之后那样持续和普遍。雨水有助于土壤解冻和湿润,为作物生长创造条件。
2. "自然物候现象:"
"昆虫苏醒:" 节气名称的由来。气温升高,春雷震动(象征性),促使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过冬的昆虫开始苏醒、活动。
"植物萌发:" 土地解冻,气温适宜,各种植物开始萌芽、生长,树木抽出新枝
相关内容:
视频加载中...
(沙画创作:何素丹 编辑:张瑜 王闻君)
新华社海口3月4日电(记者王军锋、刘邓、夏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明天将迎来“惊蛰”节气。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这般描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此时节,渐有春雷,温暖的气息使蜇虫从冬眠中渐渐苏醒过来,开始四处活动。古人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来临意味着春天的真正开始,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将迎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的浓浓春光。
“惊蛰”过后,气温和地温都在不断升高,土壤解冻,春风化雨,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农民就认定“惊蛰”是春耕的开始。“农家无闲人,锄头不停歇”“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等农谚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个节气的重要性。
惊蛰时分,“春雷惊百虫”。江南地区的蚕农望着新发的桑芽,还在计算着“白胖子”破卵而出的时间;茶农们还在精心打理条条“绿龙”,准备明前茶的采收。而在海南,气候温暖,家蚕已经长到了三龄,雨露也沾湿了春茶叶尖。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桑蚕研究中心副主任耿涛介绍,江南地区通常“小满”时节才会祭蚕神、采桑忙,而海南要提前两个多月;海南的“虫动”在“雨水”时节已经开始,现在蚕农们正忙着采集桑叶,迎接“白胖子”的“蚕食鲸吞”。
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在欣赏春景、沐浴春风的同时,也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静待收获的时节。
民间素有在“惊蛰”吃梨的习俗,寓意让害虫远离人体和庄稼,远离疾病。保健专家提醒,“惊蛰”过后,气候干燥,人易外感咳嗽,可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花式”吃梨。
“惊蛰”时节,天气虽日趋暖和,但气温起伏不定,尤其晚上和中午温差较大,容易造成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要在穿着上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