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旧称归绥市,由明建归化城,清建绥远城,民国建火车站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绥远省并入内蒙古自治区,绥远省省会归绥市‘归绥’二字有碍民族团结精神,经向各族各界人民征询更名意见,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批准,于1954年4月25日,将‘归绥’市改称‘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蓝色的城市”。1968年以前,呼和浩特市当地老百姓在称呼和浩特名称时,俗称“呼市”,在市区语言交流中,称呼市区地名时,不称呼玉泉区、回民区、新城区,多称旧城、新城、火车站、麻花板军区,东门外、二毛、铁道北、新钢。除了新闻单位在介绍呼和浩特市时顺便说一下呼和浩特蒙古语“蓝色的城市”外,从北京城到宁夏银川铁路沿线大都称呼和浩特为“呼和”二字。

1968年呼和浩特卷烟厂生产的“青城”牌卷烟面市。这也是“青城”二字首次出现在呼和浩特市场上,经过三十多年的传播,“青城”渐渐地被区内外人们所熟悉,并叫了起来,但是,还没有进入文字融于呼和浩特简称名中。进入二十一世纪,呼和浩特市扩建,首府知名度不断提高,名称也随之发生变化,无论媒体或自媒体在谈到呼和浩特时,都注明说呼和浩特简称“青城”,确不知道“青城”的由来。加上这些媒体人对呼和浩特地理历史和蒙古语不通,于是有编者著文说“青城”来源于大青山,归化城城墙的青砖,就连呼和浩特市志、玉泉区志等也都注名呼和浩特市蒙古语“青色的城市”。但是他们却不知道“青城”的由来,为什么叫“青城”。

1968年以前,呼和浩特市的蒙古语意为不是 “青色的城市”,而是“蓝色的城市”简称“蓝城”。据1954年新华社四月二十二日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归绥将自四月二十五日起改名呼和浩特。归绥北依大青山,呼和浩特即蒙语蓝色的城市。”1958年5月1日拍摄的《呼和浩特市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十一周年纪念活动新闻纪录片》解说词说:“呼和浩特,蓝色的城市。今天呼和浩特市15万各族儿女聚集在这里热烈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十一周年庆祝大会。”1985年出版的《呼和浩特市地名志》载“呼和为蓝色,浩特为城市,意为蓝色的城市。”三十五年后即2021年出版的《呼和浩特市地名志》载“呼和浩特系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市”。”为什么在2021年新版的《呼和浩特市地名志》一改前版“蓝色的城市”为“青色的城市”呢?原因有二,一:编辑对呼和浩特蒙古语不通,二:有关部门多年来对呼和浩特蒙古语认识不清,在街面上宣传呼和浩特市时就写出“当时的归化城由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当地蒙古族人民给她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库库和屯”,又译出呼和浩特,汉译为“青色的城”,归化城也就是今呼和浩特旧城区的雉型。(见大北街土默特衙署西墙宣传画板)导至出现至今。就像“塞上老街”一样,写成“明清遗韵”给来此观光的游客认为明代就有了这条街。他们为什么要把呼和浩特说成为青砖砌的城市?有学者说“青城”来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于《荀子.劝学》原文“学不可以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是: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比喻弟子超过老师,也比喻后人超过前人。于是,在这些文人的笔下,“蓝”改“青”似呼理顺成章,“青城”就叫了起来,写报告,作介绍一哄而起,“青城”就形成呼和浩特市的代名词,广泛应用在各种文字中。文曹建成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