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头,中央和地方的事儿,总是有点像一家人过年谁做主——有时候是真争,有时候是装装样子,糊弄一番就过去了。要说留个带“京”字的城市,中央乐得很,哪儿会心甘情愿把这根“绳子”松开?别说改名了,留都来不及了。

明朝打下天下,自个儿搬了家——建文帝被削完说走就走,朱棣抢了皇位后,顺顺当当把大朝搬到顺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可老家南京(当时叫应天府),架子还在,皇亲国戚、六部九卿各有分号,两地都住着大官。你叫南京他叫北京,都带个“京”字,跟对门住着的两家亲戚似的:表面和气,背地较劲。
清朝进关,直接在顺天府安了家,顺便把应天府的名号给撸了,改叫江宁府。这一纸政令下去,南京这个名字在地图上消失了几十年。可南京人脾气倔,嘴里还是不服气,逢人就说咱这是南京,那股老城的傲气,谁也拦不住。
辛亥革命一闹腾,江宁府又摇身一变,成了南京府。可袁世凯一坐天下,北洋人当了大官,爱管事。不到几年,说这地方太旧了,府什么府,都归道管。南京政府一撤,原来的南京府化整为零,成了江宁县,上元县直接划拉进来,一刀切,说拆就拆。你看老南京那些家族门第,有点像富贵人家的织锦,大风一吹,线头七零八落,也只能叹口气弃伤春。
北边的北京一开始也没闲着,那会儿叫京师,其实是“众星拱月”里顶天立地的那个“月亮”。北洋政府脚跟一稳,干脆设了个“京都特别市”,左右手大兴、宛平两县搭着,道级单位叫京兆地方。这种历史称呼讲起来绕,老北京人喝着豆汁、叼着烧饼,说“咱住的这地方,可是首都”,嘴边的自豪是不跟任何人撒谎的。
等到蒋介石杀回南京,又开了一波牌桌。先把南京设为特别市,觉得不够气派,又改成了“首都特别市”,没几天又改回“南京市”,全套流程拉满。没人记得清楚,城门楼子上那几次换牌匾换了多少回。自己人先折腾得头晕,外人哪能分得明白?
可话又说回来,“北京”其实这称呼都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北洋政府管它叫京都,后来才是“北平”。南京则像个留守故里、不声不响的老兄弟,看着北边的风风雨雨,自己这点名头也许更像一块底牌,静静放着,没准哪天就派上大用场了。
这事埋下根子,真爆出来,是在民国二十年代。南京成了国府都城,北平退了出来。国府瞄上了西安,打算再设个陪都,取个响亮的名字——“西京”。照规矩,只有皇帝的家园、天子的龙椅能加“京”,一动念,立马牵动地方的神经。中央气派是气派,地方人不乐意:凭啥咱西安的名头要让你塞进“京”字?西安,是咱陕西人的西安,不是天子嘴边的“西京”。
国府一路强推,成立西京筹备委员会,看似官架子拉得笔直。陕西地头蛇杨虎城等却压根没来捧场,会议现场冷飕飕的。陕西官场一动不动,中央那些紧锣密鼓计划流于纸上。第二年“西京”还没影儿,地方上的掣肘已经让事情搁浅。
再三博弈,中央只能退一步,改设“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名字听着气派,其实只是把中央和地方的人关在一个屋子里,开联席会,吵嘴也罢、吃茶也罢,谁也没有实权。陕西把持着地盘,中央插着一只脚,彼此谁也别想占了谁的便宜。这一拖,就是好几年。
西安在那几年里,成了名副其实的“行政怪胎”。既不是一级市,也没回归老的府县体制,城区分给了省直管,一副没人认领的样子。西安事变,也是老蒋步步紧逼逼出的火气。其实老蒋为拿下西安,不知来回跑了多少趟。表面上征询地方意见,内里是想把西安攥紧手心。谁知,这一通折腾,陈独秀那句老话:“事到如今,反被地方将了一军。”
打那以后,西安的市政一直以来归“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管着,但连个正式“市”字都落不下来。那几年西安就是个甩不掉的哑巴亏。更有趣的是,国府还下令所有地图、官函都必须用“西京”二字,陕西人却是阳奉阴违,就是不改。中央久了也懒管,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直至1942年,国府才把“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撤了,设了“西安市政处”;两三年后,西安市政府才真正挂牌。抗战胜利的消息刚传出来不久,西京的那点破事也跟着一笔勾销。
你看这十几年,中央跟地方为了“西京”明争暗斗,互不相让。光一个“京”字,折腾得地方上提心吊胆,中央则孜孜不倦。其实谁都明白,那一道名号,是权力的气场。大城市要是冠了“京”,那就是皇帝的家底儿;不肯让,就说明还没放弃手里那点地气。
老传统是这样,中央的“京”字城市,等于给了皇帝插旗子的地方。南京这个名字,蒋介石他们改来又改去,到头来没放弃,多少也是留着顺水推舟的后手。真要以后省下该争的麻烦,一招牌匾就能顺理成章。
可是后来世事变了。等重庆成了陪都,传统的“京”字规矩就被打破了。重庆没加“京”字,官面上却是陪都是。北平更有意思,被升成陪都也没再叫北京。都城、陪都、直辖市,早已不再三分明朗,只剩下一摊扑朔迷离的名字。
新中国建国后,专门说“不必改南京的名字”,怎么听都是心思细腻——明白南京“京”字的分量还在,等于是留了条路,又省了口气。毕竟那些年离民国中期还没多远,“京”号象征的东西,人人都还记在心头。
或许我们会觉得这些名字不过是印在地图上的字,可老南京、老北京、老西安人——他们的故事、性子都被这些字揉进去了。中央和地方的较量,到最后不过是为了一点“名分”。有时候,一个名字留着不用,比直接拿掉更有文章。谁知道,下一回合,名字是不是又会改头换面,见招拆招,故事继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