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四九城”是老北京常挂在嘴边的别称,名字的根源得从明清北京城的城门布局说起。
四九城”的“四”指皇城的四个城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九”指内城的九个城门(如正阳门、宣武门等)。

四九城示意图
这一布局源于明代北京城的规划,由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年间主持修建。

明成祖朱棣
皇城有四座门,守着皇家核心区域;内城有九座门,管着城防安全和日常民生——这“四”加“九”,就是“四九城”的由来。它见证了古都几百年的变迁,早已成了北京文化里很重要的符号。

北京
有人会把“四九城”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联系起来,其实两者没有必然关联,只是数字巧合,纯属偶然,并非所谓“冥冥之中的定数”。
一、护着皇家核心的四座门
1. 天安门:在皇城南墙正中间,也就是现在天安门广场的北边。过去是皇帝举行登基、颁布诏书等大典的专用门,明朝时还叫“承天门”。

天安门
2. 地安门:在皇城北墙正中间,南边对着景山,北边通着钟鼓楼。以前皇帝去地坛祭祀,必须从这儿过,明朝时叫“北安门”,如今只剩地名沿用了。

地安门
3. 东安门:在皇城东墙偏南的位置,正对着紫禁城的东华门。过去官员上朝、皇室成员出入,常走这座门,现在也只剩地名了。

东安门遗址
4. 西安门:在皇城西墙偏北的地方,能直通西苑(就是现在的中南海)。1950年这座门被大火烧毁,如今只留下“西安门大街”这个地名。

西安门老照片
二、管城防和民生的九座门
1. 正阳门(前门):在内城南墙正中间,北京中轴线的南端。过去只有皇帝能从这儿通行,如今城楼和箭楼都保存得很完好。

正阳门(前门)
2. 崇文门:在内城南墙东边,明清时是京城的税务关口。南方运来的绸缎、瓷器等贡品,都得从这儿进城,元朝时它还叫“文明门”。

崇文门
3. 宣武门:在内城南墙西边,过去押送犯人的囚车都从这里经过,瓮城墙上还刻着“后悔迟”三个字警示世人,元朝时叫“顺承门”。

宣武门
4. 朝阳门:在内城东墙南边,以前大运河运到京城的粮食,都从这座门进城,瓮城上还刻着谷穗图案,元朝时叫“齐化门”。

朝阳门老照片
5. 东直门:在内城东墙北边,过去运输木材、砖瓦等建筑材料,主要走这座门。因为东郊有很多窑厂,它还被俗称为“砖瓦门”,元朝时叫“崇仁门”。

50年代 东直门
6. 阜成门:在内城西墙南边,京西门头沟的煤炭要运进京城,都从这儿过。瓮城上刻着梅花图案——“梅”和“煤”谐音,元朝时叫“平则门”。

阜成门旧址
7. 西直门:在内城西墙北边,过去玉泉山的皇家饮用水,就是从这座门运进宫里的,瓮城上刻着水纹图案,元朝时叫“和义门”。

西直门老照片
8. 德胜门:在内城北墙西边,军队出征、打胜仗凯旋,都走这座门。如今还保留着箭楼,现在改成了古代钱币博物馆,元朝时叫“健德门”。

德胜门
9. 安定门:在内城北墙东边,军队打完仗班师回朝,从这儿进城;清朝时皇帝去地坛祭祀,也走这座门。元朝时叫“安贞门”,如今只剩地名沿用了。

安定门老照片
三、“四九城”的变化和意义
明清时期,“四九城”就是特指皇城四门和内城九门;到了清朝,实行旗民分城居住制度——内城住八旗子弟,汉人大多住在外城,“四九城”慢慢成了内城的代称。

四九城全图
民国时期,北京重新划分城区,“四九城”的指代范围又扩大了,渐渐成了整个北京的代称。现在多数城门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它们的名字都融进了北京的地名里,成了北京人铭记历史、认同家乡的重要标志。

北京故宫
结束语
“四九城”的四门九门,不只是旧时都城规划的智慧结晶,更是北京的文化根脉。它们从实实在在的城门,慢慢变成了印在人们心中的文化符号,一直承载着古都的故事。

天安门广场
就算到了现在,提起这些名字,我们依然能触摸到北京的历史温度。
创作不易,欢迎评论点赞收藏。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清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