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航班,价格相差四倍,消费者的知情权谁来保障?”**
2024年11月,北京消费者黄先生在某购票平台花费3129元购买了一张北京至厦门的机票,然而,他在另一平台发现,同样的航班、同样的舱位,票价竟低至570元,差价高达2559元。

这一事件迅速引发热议,也让人们再次质疑:机票价格的巨大差异背后,究竟是正常的市场波动,还是平台利用信息不对称“收割”消费者?
### **起因:一张机票,两种价格**
黄先生是一名经常出差的商务人士,由于工作需要,他常年往返于北京和厦门之间。
2024年11月16日,他像往常一样在某购票APP上预订了11月28日的厦门航空MF8118航班经济舱机票,支付了3129元(含机建燃油费)。然而,当他偶然在另一平台查询时,却发现同样的航班仅需570元。

“我当时第一反应是看错了,反复核对后发现确实是同一班飞机。”黄先生表示,他曾多次在不同平台比价,但从未遇到过如此离谱的差价。他随即向民航局投诉,要求平台“退一赔三”,理由是涉嫌价格欺诈。
### **经过:平台回应“异常出票”,律师称需区分是否欺诈**
面对投诉,涉事平台起初解释称“机票价格实时变动”,并强调“此单是异常出票导致”。随后,平台退还了2559元差价,但拒绝了三倍赔偿的要求。黄先生对此并不满意,他认为,平台的行为已经构成欺诈,并准备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律师陈贞分析称,单纯的价格差异并不违法,因为航空公司有权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票价,不同代理渠道也可能因库存策略导致价格浮动。
但如果平台故意隐瞒真实票价、捆绑隐形消费或利用算法“杀熟”,则可能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构成欺诈。
网友对此争议不断。有人支持黄先生维权,认为“平台就是看人下菜碟”;也有人认为“机票价格本就波动大,消费者应该多比价”。更有网友爆料,自己曾遇到类似情况,怀疑某些平台存在“大数据杀熟”。
类似事件并非孤例。2023年,某知名旅游平台因“同一酒店不同手机显示不同价格”被质疑“杀熟”;2024年初,一位消费者在购买高铁票时发现,不同账号登录同一平台,价格竟相差数百元。
这些案例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在数字化消费时代,信息不对称是否正被某些平台利用,成为牟利工具?
### **结局:退款未达和解,消费者拟起诉**
目前,黄先生已收到2559元差价退款,但平台仍未满足其“退一赔三”的要求。他表示,将继续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并呼吁监管部门加强对机票销售市场的规范。涉事平台则回应称“愿与消费者进一步沟通”,但未透露是否会有额外赔偿。
### **影响:消费者信任危机加剧**
此次事件不仅让黄先生对购票平台失去信任,更引发了公众对在线旅游行业的广泛质疑。许多消费者表示,今后购票时会更加谨慎,甚至有人直言“不敢再相信任何一家平台”。
业内人士担忧,此类事件若频繁发生,可能导致消费者转向航空公司官方渠道购票,进而冲击第三方平台的生存空间。
### **结语:透明定价何时不再是奢望?**
当同一张机票的价格可以相差四倍,我们不禁要问:所谓的“市场波动”,究竟是合理的供需调节,还是平台对消费者知情权的漠视?
在算法主导的消费时代,如何确保价格透明、公平交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或许,只有当监管、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时,“明码实价”才不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