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2025年8月23日,我们将迎来农历七月初一了,农历七月被称为“鬼月”、“孝恩月”、“孝亲月”或“报恩月”,那么为什么会被人们这样称呼呢?今天跟大家一起聊聊农历七月的这些称呼和民间习俗。

农历七月被称为“鬼月”和“孝恩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月份,其背后融合了道教、佛教以及民间信仰和习俗。

为什么叫“鬼月”呢?这个称呼源于道教中元节的影响。
农历七月十五是道教中的“中元节”,又称“地官赦罪日”。道教认为,地官大帝(尧)会在这一天赦免亡魂的罪过,并打开地府之门,让亡灵返回人间接受祭祀和供养。
因此,整个七月被视为“鬼门开”的时期,亡灵会游荡在人间,民间需通过祭祀安抚亡魂,避免灾祸。

民间禁忌与习俗
人们相信七月是“不吉”的月份,衍生出许多禁忌,例如:避免夜间外出、不宜嫁娶、不宜搬家动土等,以防冲撞“好兄弟”(对鬼魂的敬称)。
常见的习俗包括烧纸钱、放水灯、普渡法会等,目的是超度孤魂野鬼,祈求平安。

为什么叫“孝恩月”呢?佛教盂兰盆节的融入。
农历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源自《佛说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尊者通过供养僧众的方式,解救在地狱受苦的母亲,体现了孝道与报恩的精神。
佛教徒会在这一天举行法会,诵经祈福,回向给祖先和已故亲人,表达对亡者的追思与孝心。

儒家孝道文化的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慎终追远”,七月祭祀祖先的习俗与儒家孝道思想契合。人们通过祭拜、供奉食物、烧纸钱等方式,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与怀念。
因此,七月也被称为“孝亲月”或“报恩月”,强调对家族血脉的尊重与传承。

鬼月与孝恩月的统一
尽管“鬼月”侧重对亡魂的敬畏与安抚,“孝恩月”强调对祖先的孝道,但两者本质上都是对生死、祖先与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体现。这一月份的习俗融合了:
1、道教的阴阳调和观念;
2、佛教的慈悲超度精神;
3、儒家的孝道伦理;
4、民间的实用主义祈福避灾心理。

总结
农历七月的双重名称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多元信仰的融合:
鬼月:源自道教和民间信仰,强调对未知力量的敬畏与安抚;
孝恩月:源自佛教和儒家思想,突出对祖先的感恩与孝道。

这一月份既包含对亡灵的慈悲,也承载生者对家族、传统的尊重,是中国人对待生死与伦理的独特文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