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8848米之谜,揭秘“作弊”真相,地球山峰为何难逾万米?

珠峰8848米之谜,揭秘“作弊”真相,地球山峰为何难逾万米?"/

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86米,是地球的最高峰,它不仅是登山者的终极挑战,也是地理学上的一个奇迹。关于珠峰的高度是否“作弊”,以及为什么地球上的山永远到不了1万米,我们需要从地质构造和物理原理来理解。
### 珠峰高度是否“作弊”?
珠峰的高度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精确测量的,并非“作弊”。现代测量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激光测距等,这些技术可以提供非常精确的数据。珠峰的高度是经过多次测量验证的,因此可以确信其高度是准确的。
### 为什么地球上的山永远到不了1万米?
地球上的山脉高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包括:
1. "地球的半径和重力":地球的半径和重力场对山脉的高度有直接影响。随着山脉的高度增加,山体受到的重力作用也会增加,这使得山脉的稳定性下降。
2. "风化作用":高海拔地区温度变化剧烈,风化作用强烈。风化作用会逐渐侵蚀和分解山体,限制山脉的高度。
3. "板块构造":山脉的形成通常与板块构造有关。珠峰的形成是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这种碰撞可以抬升山脉,但也会受到板块运动速度和力的制约。
4. "物质供应":山脉的形成需要大量的物质供应,如沉积岩、火山岩等。如果物质

相关内容: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珠峰到底8848米还是另有玄机?

有人喊它被“抬高”,有人质疑“作弊”,有人干脆怀疑地球上能不能长出1万米的山。

听着热闹,其实背后全是门道,想揭开真相吗?

8848米的来龙去脉

人们嘴里说的8848米,听上去像一个永远不会变的符号,好像山就定格在那一刻。

但山的高度从来不是一句口号。

1950年代,印度测量局做过一次大规模测量,当时的技术是三角测量,依靠地面点和光学仪器来推算。

那时得出的珠峰高度,成为几十年里国际通用的数据。

它传遍教科书,印在地理地图,最终进入人们的日常认知。

问题来了,那个数到底代表啥?

很多人没意识到,1950年代公布的数,其实是以雪顶为参考。

山顶常年覆盖冰雪,测量的结果自然把雪也算在里头。

后来中国科学家觉得有必要搞清楚雪下那块坚硬的岩石到底有多高,于是在2005年用最新技术重新测量。

那次结果给出的是8844.43米,同时还标明峰顶雪深约3.5米。

两个数字一对比,很多人疑惑,怎么比“经典”高度矮了?

难道山缩了?

想象一下,量身高时穿鞋和不穿鞋的差别。

鞋底有多厚,身高就多出多少。

山顶的雪厚度就像鞋底,量雪面数据大,量岩面数据小。

到底哪个更真实?

并没有唯一答案。

科学家早已说明,2005年结果给出的是岩面高度。

到2020年,中尼两国统一口径,联合公布8848.86米,这次选择雪面。

所以数字比2005年高一些,却比1950年代的“8848”多了零点几米。

外界一听,以为山又被“抬高”,其实只是定义不同。

有人说是“作弊”,其实更像换了把尺子。

科学界的标准是以大地水准面为零基准,也就是平均海平面。

至于山顶算雪还是算岩,只看口径不同。

换口径就像换鞋底厚度,这谈不上造假。

媒体却常强调“珠峰又高了”,公众以为数字像股票一样忽上忽下。

其实山本身也在动,喜马拉雅在抬升,地震可能让高度掉一点,再慢慢上升。

所以数字会变,但远没有传说的那么戏剧。

一个国家为什么在乎这点小数点?

因为科学背后有象征意义。

珠峰代表极限,也代表国家在测量上的话语权。

中尼联合公布,就是告诉世界,这个数据是合作成果。

谁才算最高?

大家习惯把珠峰叫作世界第一高峰。

按海拔算,它确实排第一,可科学里的“高”不止一种。

第一种是海拔,也就是相对平均海平面的高度,这点珠峰无可争议。

如果看从山底到山顶的整体高度,夏威夷的莫纳凯阿火山就要登场。

它海拔只有四千多米,加上海底那一大截,总高度超过一万米。

有人因此称它才是“真正的最高山”。

另一种标准是离地心最远。

地球是个赤道鼓起的扁球,赤道地区比两极更“凸”。

位于赤道附近的钦博拉索火山,海拔不到七千米,却比珠峰离地心更远两千多米。

如果从宇宙俯视,钦博拉索才是离地心最远的地方。

那么最高该怎么定?

如果看海拔,珠峰无疑。

如果算基底,莫纳凯阿领先。

如果拉直线到地心,钦博拉索拔尖。

三种答案都有道理。

珠峰代表人类感知的高度,空气稀薄、氧气不足,这是登山者面对的极限。

莫纳凯阿代表地质意义的高度,一整座火山从海底长出,比任何陆地山体更庞大。

钦博拉索提醒我们地球并不规整,赤道鼓起让定义也随之改变。

所以,下次有人问你世界最高的山是哪一座,答案未必只有一个。

说珠峰没错,说莫纳凯阿也对,说钦博拉索同样合理。

科学给了我们不同的尺子,你想用哪一把?

为什么地球上山长不出1万米

珠峰已经够高了。

可人类总爱问一句,地球能不能长出一座一万米的山?

这个问题看似天真,却很关键。

科学家早就研究过,答案几乎一致:地球山脉的高度存在极限。

原因有三个。

第一,等静力平衡,山越高,下面的“山根”也要越深,就像冰山浮在水面上,露出的部分高大,水下部分也必须加厚。

当山根压到地幔里,下面的物质会流动,把压力重新分散。

山再继续长,就会被下面的软流圈“托不住”。

于是,山体要么下沉,要么被水平推挤。

这就是地球山脉高度的第一道锁。

第二,岩石强度有限。

岩石再坚硬,也挡不住重力的拉扯。

科学家做过计算,在地球重力环境下,岩石圈的强度顶多能支撑一万到一万五千米的山体。

超过这个值,山脚下的岩石就会塑性变形,像泥一样慢慢流动。

换句话说,想在地球上立起一根超过一万米的“柱子”,材料本身先塌了。

第三,侵蚀。

山体越高,风化、降水、冰川作用越猛烈。

空气稀薄,温差剧烈,雪和冰常年覆盖。

这些因素让岩石不断崩解。

高山就像被巨大的砂轮打磨,越往上越难保住高度。

山在长,侵蚀也在削。

两股力量长期对抗,最终会达到动态平衡。

所以喜马拉雅虽然在继续抬升,但峰顶高度不会无限增加。

你想要一万米山?

大自然会毫不客气地把它磨掉。

那么,有没有可能突破?

人们把目光投向火星。

火星引力小,岩石圈厚而冷,没有板块运动的强烈扰动,也缺乏地球上那种猛烈的侵蚀。

于是奥林匹斯山才有二十多公里的高度。

这说明山的极限高度和星球本身条件密切相关。

地球的重力、气候和岩石圈决定了,这里永远不会出现一座一万米的陆上山。

有人会问,那莫纳凯阿不是超过一万米了吗?

答案在于它大部分藏在海底。

海水提供了“外力支撑”,让山体能延伸得更深。

可如果只算陆地,从海平面以上的高度来看,一万米已经是幻想。

你觉得遗憾吗?

我倒觉得这恰好是地球的魅力。

极限就在那里,既让人望而生畏,也让人心生敬畏。

珠峰会继续长高还是变矮?

珠峰的高度既是科学问题,也是公众话题。

每一次公布数据,都会引发世界关注。

很多人关心,未来珠峰会不会再变高?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本身就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

这种碰撞至今仍在继续,地壳被不断挤压抬升,理论上峰顶应越来越高。

但地震可能让局部高度下降。

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就曾引发珠峰高度被改变的疑问。

后来的测量发现确实有局部位移,虽然幅度不大,却提醒人们山并非永恒不变。

未来珠峰高度还会不断微调,因此需要持续观测。

这也是2020年中国和尼泊尔联合公布新高度的原因。

一方面,GPS、卫星定位、重力测量和地面雷达让数据更精确。

另一方面,珠峰位于两国边境,高度的确认不仅是科学合作,也带有政治和象征意义。

未来还会继续测吗?当然会。

科学界正推进国际高度参考系统,让全球高程统一。

当技术更新,珠峰数据还会有波动。

那并非山突然拔高,而是测量手段更先进。

数字变化其实是人类对地球理解更深入的体现。

所以别把更新当尴尬,而要看作科学的脚步。

下次再见到新闻说珠峰高度变化,不妨这样想:山没动太多,是我们眼睛更亮了。


参考信息:

8848.86米珠峰新高程·新华网·2020‑12‑09 

国家测绘局公布珠峰新高程为8844.43米·中国科学院·2005‑10‑09 

成功登顶!中国测量登山队再测珠峰“身高”·中国政府网·2020‑05‑27

8848.86米 珠峰新高度诞生!·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2020‑12‑09

尼泊尔各界:尼中共同宣布珠峰新高程显示两国深厚互信·新华社·2020‑12‑09 

成功登顶!再测珠峰“身高”·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2020‑05‑28

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顶珠峰!从北坡登…·澎湃新闻·2020‑05‑28

第一观察|中尼元首共同宣布珠峰“身高”有何深意?·新华网·2020‑12‑08

发布于 2025-09-05 13:12
收藏
1
上一篇:浩瀚历史画卷中,毛泽东,巅峰之巅的巍峨巨峰 下一篇:世界第二高峰震撼揭秘,在这里,⑤神秘之地等你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