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昆明“春城”之美,揭秘其别称由来与四季如春之谜

探寻昆明“春城”之美,揭秘其别称由来与四季如春之谜"/

关于“昆明”这个名字的由来,最广为流传和被接受的说法与古代的“滇池”以及当地的“昆明族”有关:
1. "古滇池区域与昆明族":在秦汉时期,现在的昆明地区是古滇国的核心地带,其国土主要围绕滇池(当时可能比现在更大)分布。秦朝统一后,在此设“滇池郡”。 2. "“昆明”的指代":关于“昆明”这个名字的具体含义,有多种解释,但都与当时的居民有关: "指代民族":一种普遍的看法是,“昆明”最初是指古滇国境内的一个部族或民族的名称,称为“昆明族”。这个部族生活在滇池附近。 "解释含义":对于“昆明”这个部族的名称具体是什么意思,有多种说法,但都缺乏确凿的古代文献直接证据。比较常见的解释有: "“变昆”":有学者认为,“昆明”可能是“变昆”的音转。“变”有变化、改变的意思,“昆”是“昆”的古字。可能指这个部族善于变化或能征善战。 "“食昆”或“牢昆”":也有说法认为与食物(昆虫、果实等)或某种生活习俗(如住干栏式房屋“牢”)有关。

相关内容:

昆明:名字是怎么来的?

很多人去过昆明,都说那是个让人舍不得离开的地方。你见过吗?晴天的早晨,从春城的大街小巷走过,那湿润的风里仿佛还带着历史的余温。但你知道吗?这个“昆明”二字,原本既不指一座城,也不是什么地名,而是一个族群的名字。说到底,咱们今天熟悉的昆明,名字背后掺杂着多少人的脚步声与烟火气,怕是只有时间最清楚。

得往前倒着说,一路倒到很久很久以前——真的,远得你几乎想象不出来。三万年前,就有人在滇池一带转悠了。那会儿,人们茹毛饮血,见了火就兴奋,就像小孩子第一次摸热气球,眼睛都要亮起来。你想啊,晨雾还弥漫在湖面,人可能抓猎物吃,也可能彼此打个招呼。后来渐渐学会种点地、拧个麻线、养些鸡羊,也总算有了点家的模样。

若说文明,从水稻成熟的时节算起也有三千年光景了。稻花香时,还不是一伙人的事儿——陕西、甘肃、青海一带的游牧民族,也曾大包小裹南下,在这里跟原本住着的百濮人搅和到了一起,各自带着土腥味和汗水,成了后来的滇族。这些名字,听起来离我们远,但你要是闭上眼去想:在风大的季节,有谁在一样的土地上为一口饭忙活,这点人情世故,其实哪朝哪代都差不多。

真正有故事发生,是春秋战国那会儿,差不多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楚国的大将庄蹻,带兵穿过千山万水,到了滇池边,和当地人喝酒吃肉,最后还当上了“滇王”。说白了,就是外来的文化和土著的生活混在一起,又打又谈,这地方也逐渐有了中原的影子,但骨子里还是那种“不按常理出牌”,自成一派的闲散劲儿。这段历史里没什么正义与邪恶,更多的是“你不来我不动,你来了咱们一起过”,好像大山见惯人的相聚和别离。

这时的“昆明”二字,还只是百多个民族中的一支。汉武帝扫平西南夷,滇王归降,设了益州郡。那会儿,朝廷里的文书才第一次留下了“昆明”的名号,不过指的是滇池一带生活的某个大族,有点像今天咱们提的“苗族”“瑶族”,没啥地理概念。

再说呢,以前可没人把“昆明”当做城市名——有意思的是,那些古书上还写着“昆”“昆弥”“昆渳”,看着像绕口令。东晋的常璩也琢磨过,说是昆明是“大种”,叟是“小种”。但这些话,到底怎么理解,咱们后人也只能猜,谁敢说八百年前的名号到底代表了什么?真要细想,恐怕满是误解与揣测。

时间跳进了隋唐。武德二年,朝廷把离云南不远的四川定笮镇改了个名,叫“昆明县”,纯粹是因为那一带昆明族扎堆。名字在纸上流转,可你要真踏上千年的老路,会发现昆明仍然只属于族群,而不是城池。唐朝人嘴上说的“昆明”,其实就是某块地,某些人,并没现在这都市感。

民族的命运就是一阵风。后来别的部族兴起来,比如乌蛮、白蛮这帮“泼辣劲”的人马,跟昆明族杠上了。资源一抢,土地一分,许多昆明族也只好往滇池边上挤。一浪接一浪,人家不让路,你就只能换地方。很多民族兴起又散去,像湖上的浮萍,根浅,但总有人撑着活下去。

一转眼到了宋朝,大理国成了滇池的老大。电视剧里段誉段正淳,咱们看着风流倜傥,在历史上这段家可是有底气的人物。可元朝大军踏雪过关,十几代大理王也没能扛住,被灭了。一朝权杖易主,“昆明千户所”设在了鄯阐城。1276年,总算是正式有了昆明县的名头。从此,昆明作为地名,才算被钉在了历史的门楣上,改朝换代、风云变幻,也再没丢掉。

后来的几百年,就像杂乱的家谱。明朝朱元璋封了他那位苦命养子沐英,叫他镇守云南。你都想象不到,沐家人在这呆了差不多三百年。父死子继,祖孙几代,每代人都在滇池边上的田野里踩过泥水,也打过仗。后来明末乱军、土司反叛,族人家业尽毁,沐王府最后一人——沐天波,也算是给家族画了句号。顺便说一句,沐王府的石狮子现在还躺在昆明某老巷子口,早上卖饵块的大嫂都知道它的传说。

你要说昆明,怎么也绕不开朱元璋那笔“大手笔”。明初他让大量江南人到云南,什么张家、李家、赵家,都成了新乡邻。短短几年,田垄里开始多了粉面书生和勤快闺女,老昆明人口冲着生意红火直乐,街头的腔调也跟以前不太一样了。昆明这城头,早就混着北方人的干劲儿,江南人的细腻,原住百姓的随性,世世代代谁也说不清哪一段是自己的“根正苗红”,哪一段是嫁接出来的新秧苗。

再后来,清朝也没舍得换掉昆明的名字。地盘归了云南府,昆明成了府城。那会儿,大大小小的势力在这里合纵连横——有吴三桂指着昆明干反清复明的梦想,也有新政之后,最早一批商人、工厂、外来的老师和医生,把“开放城市”这意思带进来了。

到了上世纪初,蔡锷这样的滇军将领发动重九起义,旧王朝一夜崩塌,昆明也穿上了新装。民国时建市,到1949年和平解放,每一步都带着血汗和欢喜。你听过民国老照片里汽笛轰鸣的滇池码头吗?那头无数漂泊的人从这里出发,去远方,也等候一个春天。

昆明的气候有时候像个心软的老人。三面环山,南边依湖,气流一动就带着花香。没别的,就是让人在这儿住久了,心都软下来。一年四季,走在翠湖边,你看柳枝都懒洋洋地打着转。因此有了“春城”、也有了“花城”,几乎每个外地人都羡慕,甚至很多昆明人自己也舍不得搬走。

今天的昆明,从老城的青石板街一直铺到了高楼大厦。大商场、咖啡店、老书铺,还有那些你在短视频里刷到过的网红打卡地——海晏村、乌龙渔村、“天空之境”,都藏着一点点属于这座城市的明媚和松弛。风景有滇池、九乡溶洞、轿子雪山那样的大喇喇的美,也有春风送来的烟火——菜市场热闹,饵块、野菌、过桥米线,老头老太太围着锅台唠嗑,人生滋味都在里面。

你要说昆明是什么?二十六个民族守着自己的节日,火把节、泼水节,城里时不时还穿凑几场滇剧花灯戏,自娱自乐。有人念着云南牙雕、蜡染,也有人喝着小金沱茶——不赶时间,马路边闲聊的市井气,还有点横跨千年的自在劲儿。

有时候我在老城区的茶馆坐着,会想,昆明这名字,如果说真有归宿,也许就是那么多代人的悲喜荣辱、迁徙聚散、热气腾腾的烟火气。你翻开家里的相册,有没有哪个瞬间,就是在昆明的晨光里,笑得最痛快?

千年过去了,“昆明”再也不是那支消散在历史风里的古老民族,而是成了一座让无数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可人的念想,总归比名字来得久远——如果说历史是一条河,昆明便是那始终不停地往前流、流进你我日常生活的水。

故事还没讲完,也许永远讲不完。你什么时候再来昆明,风会告诉你新的答案。

发布于 2025-09-05 03:58
收藏
1
上一篇:昆明,春城之名,四季如春的由来之谜 下一篇:探寻春城昆明,一年四季如春,名扬四海的由来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