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到底多能打?大家嘴上总夸它厉害,可真要让你掰着手指头说说它横扫了多少地方、打服了几个邻居,怕是心里还得打个问号。那“万国来朝”的风景是真是假?还是说,背后其实藏着些别的门道?

关于唐朝的强悍,坊间口口相传一句老话:“汉人武功,极盛于唐。”听起来热血沸腾,可放到现实里,也许你家楼下的小饭桌上就有人拍着桌子吆喝过:“咱老祖宗唐朝,天下无敌!”这些年来,学者、好事者一通翻资料,发现这老大帝国一共打了130多场对外仗,胜率差不多七成,换算下来,也挺惊人。但问题来了——安史之乱潘多拉的盒子一开,朝廷满地鸡毛,唐朝真的还能保持这“全胜不败”的气势吗?
说实在的,安禄山跟史思明这俩叛将,把大唐折腾得够呛。内乱一爆,朝局如同抽掉脊梁骨,谁都以为这头猛虎要变病猫了。可偏偏这时候,老将郭子仪杀出个回马枪。763年,他带兵撵走了吐蕃,顺手收复了长安,整治得安史余孽没了声音。唐朝仿佛大难不死,又硬挺了好几个台阶。挺像那种挨了一顿闷棍,摇晃着站起来,照样敢亮拳头的主。

往前翻一翻,那会儿唐高宗李治还正值当打之年。边疆地图铺开,一片汪洋。唐朝的地盘其时号称有1200万平方公里,夸张点说,骑马跑一天都出不了国界。那阵子,到处是带甲百万,战马嘶鸣。李靖、侯君集这些名将,没事就往西北、往西域摸黑冲杀。635年,一队唐军打吐谷浑,几乎像割草一样,两三下就灭了一国。640年,一个高昌国被侯君集端掉,从此唐朝把守了西域大门。再到657年,苏定方干脆拿下了西突厥,连带把这一大片西域诸国都收归了大唐麾下。说白了,只要唐朝来敲门,一大票小国只能开门,跪地投降。
一直打,唐军往东北又杀了个回马枪。668年,朝鲜半岛大半归了唐。到了669年,也就是唐高宗龙朔年间,不夸张地说,地图上画的疆域已经大得让人眼晕。可惜,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武则天改朝换代,朝廷鸡飞狗跳,东北那边的突厥虎视眈眈,趁乱崛起。唐朝边界逐渐缩回去,恢弘一时,终究也没能永远定格。

别看唐朝如同天子一怒,百万铁骑。实际上,它也不是疯到见谁灭谁。外邦来朝,本来就有点讲排场的意思。以前隋朝“正岁,万国来朝”,是个新鲜桥段,但到了唐朝,这事越做越大。唐皇们一边敞开殿门接各路国君跪拜,一边给他们封官赐宝。统计下来,跟唐朝搭伙建交的外邦,得有七八十之数,朝拜的国家数到两百也不在话下。
其实,那些国君有点像咱小时候逢年过节带着礼物来见长辈,想要混个好彩头。唐朝琢磨得很清楚——对方要是真不来,甭管是故意装傻还是真没胆量,唐军立马就能冲进国门,把你打到服。那会儿的大唐,还真不信邪,谁敢对它有一丁点怀疑,立马教你做人。

翻翻明面上“外交场面”背后的心思,有点意思。唐皇给外邦王侯各种爵位,有时候还真不是心血来潮,而是讲究拉帮结派。比如,东突厥的阿史那思摩,打完仗帮唐军收拾旧仇家,马上“转正”封他做郡王、将军。中原皇帝,不止是天威浩荡,也是有点人情世故,明白笼络人心的门道。
闲话一句,唐朝赐给外邦人的宝物讲究得很。那些蜀锦、丝绸,平时在市面上根本见不着,因为唯有得到皇帝的“赏赐令牌”,才能把织物带回家。实际上,这种东西,比起物质,更像一张“身份证”。没得过赏赐的,就是普通人,有了之后,走出去都腰板挺得直直的。当然,礼尚往来,外邦使团带来的贡品也不能马虎,各种奇珍异宝、宝石、香料摊成了一片。可边关检验一点也不马虎,万一贡品里藏刀藏毒,惊到皇帝,那可是搞不得的。

大唐的强大,其实不只是武力、版图外扩,还有点骨子里的气派。安史之乱那场恶仗,搅得江山差点断了气,可大唐硬是熬过来,再挺了百多年,有时候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顺便说个冷门细节——武则天那阵子为显摆武周王朝,还张罗了个天枢纪念柱,矗立在宫里,标榜天下中心。后来唐玄宗一上台,看着这柱子心里膈应:咱李家江山就被篡了这么一遭,还竖着这根“证据”,成什么体统?心一横,挥手叫人拆了。听说这柱子拆了整整一个月,想必工程浩大,也可以想见当年国力有多充盈。

说回“以我为尊”的外交,今儿咱们习惯了各国平等、有商有量,那个时候可不是。唐朝就是要把气场拉满,我在中间、你在旁边,要你朝拜我,认我做老大。这股子底气,有时候在历史长卷里看着挺霸气,细想起来也有点复杂。
你说,盛唐的“万邦来朝”、边疆铁骑,真能说明一切吗?从外邦国君跪拜到锦绣相赠,从朝堂冠盖,到边城严查贡品,这里既有雷霆手段,也有温情笼络。盛极一时,终究也有起有落、有风有雨。

到底什么才算一个王朝的“强大”?是兵马纵横的战绩,还是天下归心的气场?都说岁月如流水,也许,那些站在大明宫台阶边、看着万邦来客的唐人们,心里也未必觉得昌盛能够“永远”。是不是所有的国歌鼓角之后,都有隐隐的回响与哀愁?这个问题,到今天,谁都说不准。也许,这才是盛唐余音,最动人心魄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