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党史百年百事(27),英勇地道战,红色战地传奇
## 河北党史百年百事(27)|地道战
地道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人民在河北省中部地区(今河北省中部大部分地区,包括石家庄、保定、沧州、衡水等地)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游击战争形式。它利用地道这一隐蔽的战场,与日军展开了灵活机动的战斗,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成为抗日战争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地道战的兴起与发展"
"背景:" 1939年至1941年,日本侵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扫荡”,实行“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妄图摧毁抗日军民的生存基础。根据地遭受严重破坏,村庄被毁,群众被迫转移。
"兴起:" 1941年,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了保存实力,坚持斗争,开始挖掘地道。最初的地道比较简陋,主要用于藏身和转移。
"发展:" 随着对日军“扫荡”策略的了解和斗争经验的积累,地道逐渐完善,形成了“地道网”。地道网不仅能够藏身,还能够战斗、联络、排水、储粮、取暖等,成为冀中人民对抗日军的重要武器。
"二、地道战的特点"
"隐蔽性:" 地道隐藏在地下,难以被发现,能够有效地保存自己,等待战机。
"灵活性:"
相关内容:
地道战是抗战时期冀中军民坚持平原游击战的一种特殊战斗形式,是冀中人民对敌斗争的伟大创举。为避免伤亡,1939年冀中群众挖单口防身的“蛤蟆蹲”,后来发展成多个洞口的活洞。1942年五一反“扫荡”后,冀中斗争环境异常残酷。为便于坚持平原对敌斗争,冀中区党委在总结地道斗争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地道的发展。在全区逐渐形成“四好”(好打、好钻、好藏、好跑)、“五防”(防水、防毒、防掘、防钻、防火)、“三通”(天通、地通、院户通)、“三连”(村落地道、联村地道、野外地道相连)、“三交叉”(高房、院内、地道火力交叉网和村边、街道、地道火力交叉网)的整体地道战阵地。到1944年初,冀中地道达2.5万里,并推广到北岳、冀东、冀南等地。地道战的广泛开展,对坚持和恢复抗日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