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阳烽火,揭秘地道战中的传奇故事

曲阳烽火,揭秘地道战中的传奇故事"/

“曲阳的地道战”这个说法,通常不是指一个真实发生过、以“曲阳”这个地方为主要战场并具有独立历史名的“地道战”。相反,它更可能是指"电影《地道战》"中描绘的场景或情节,而被人们引用时,因为主角之一“冀中骑兵团”的团长郭兴(由演员葛存壮饰演)的故乡是河北曲阳,所以人们习惯性地将电影中的地道战与他的家乡联系起来,赋予一种“家乡特色”或“代表性地道战”的含义。
以下是关于这个说法的详细解释:
1. "电影《地道战》": 这是一部于1965年上映的著名中国战争电影,由任旭长、刘春霖执导,赵丹、葛存壮、冯喆、孙永平、朱龙广等主演。 电影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在日伪军的“扫荡”下,利用地道这一特殊形式进行的顽强抵抗和斗争。 影片展现了地道的挖掘、结构、使用以及地道战中各种巧妙的战术,如“翻火墙”、“过火坑”、“毒气室”等,极具教育意义和观赏性,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
2. "葛存壮与曲阳": 电影中扮演机智勇敢的冀中骑兵团团长郭兴的演员葛存壮,

相关内容:

#2021带你看河北##2021我为河北文旅代言##河北文旅看图识景##2021就看国际庄#

地道的雏形叫“地洞”,最早是在青纱帐倒了之后,群众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便在野外较偏僻的树林中挖个洞藏身,它一般只有两三尺高,人钻进去后只能坐着或蹲着,所以老百姓也称之为“蛤蟆蹲”。

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群众又将这一方法运用到村里,在红薯窖里、水井里、炕上等易于隐蔽的地方挖一个地洞,一有情况就钻进去躲避。敌人发现后,会用放火、放毒、灌水、扔手榴弹等办法来破坏。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之后,把单独的地洞,发展成为洞连洞、户连户、村连村的地道网。据统计,在抗日战争时期,全县共挖地道1800多条,482000多米,成型的作战工事有10000多处。

在下河村,我与和士皋率领游击队,利用地道与院落、院落与屋顶、院落与街道相互串连的优势,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只用了四五个小时,就将敌人击退。

在战斗实践中,地道不断完善,地道的入口伪装得十分巧妙,洞内设有“翻口”,以防被敌人发现后投毒。而且枪口对准入口处,使敌人不敢轻易进洞。

我在《今春曲阳的反“清剿”斗争》一文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1942年春,敌人到燕赵区北管头村扫荡时,八路军、游击组带领乡亲们躲入地道内坚持斗争,敌人发现后将洞口挖开,先用机枪向洞内扫射,并喊道:“你们出来吧,我们这是公事,哪怕你们交一条枪,我们就走了!”洞内群众也喊道:“你们这些狗东西也要知道,我们这也是公事!你们拿一个脑袋来,就给你们一条枪!”

后来敌军官派一个汉奸下去,这个汉奸一边往地道里走,一边叫:“鬼子逼我来的,都是中国人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地道里的子弟兵和游击组听到他的声音,也喊道:“来吧,等着你!”这个汉奸一听马上就逃出了地道,报告说地道里什么也没有。敌军官不相信,拿着枪就进了地道,他在地道里才哇啦几声就被打死了。后边的敌人慌忙提着他的腿把他的尸体拉了出去,然后朝地道里释放毒气,但我们的子弟兵和群众早就顺着地道转移走了。

通过开展地道战,我们大大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地道战不仅可以有力地保护我们自己,更可以震慑敌军,他们一提地道就胆战心惊,县委的干部们,则不再为无处住宿发愁了,我们甚至可以住到敌伪炮楼所在的村庄里去。当然,地道内的潮湿、黑暗、空气污浊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但为了战争的胜利,大家吃这点苦,都心甘情愿,不觉得这是什么大问题。

地道战也拉进了干部、群众之间的关系。每次战斗,老少妇孺屏住呼吸,都把希望寄托在干部、游击组的身上。我们一边沉着冷静地指挥,一边组织大家转移,不断地向大家报告地面上的情况。当听到“敌人走了”的消息之后,大家才会松一口气,带着胜利的微笑走出地道。在那种生死与共的环境中,我们同人民群众结下的情谊,是无比深厚和真挚的!

1944年冬,美国战地考察团一行3人,在晋察冀军区参谋长唐子安、边区武委会主任荀昌五、军区政治部干部韩叙(兼翻译)陪同下,对我县晓林、羊平一带的地道进行了考察。观看了地道以后,他们都连声赞叹不止:“我们美国是海陆空,你们也是海陆空。”

注:本文节选自《在华北和西北的岁月》一书。题目为编者加。

葛士英(1920-2007):曲阳县郎家庄乡葫芦汪村人,1944年4月至1946年3月任曲阳县委书记,建国后曾任甘肃省常务副省长、省政府党组副书记,甘肃省委副书记。2003年,出版回忆录——《在华北和西北的岁月》。

(转自:曲阳发布)

发布于 2025-09-04 10:41
收藏
1
上一篇:河北清苑冉庄,地道战传奇,唱响力量与豪迈的红色赞歌 下一篇:河北党史百年百事(27),英勇地道战,红色战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