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史料记载 ,在奉命率师进入陕甘攻回前,左宗棠对二省的回民情况和回汉矛盾、纠纷做了一番深入细致的研究。
清王朝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以往的历史上,各民族大体上能和睦相处,互帮互助、自然融合是主流。回族虽有自己的文字,但他们同时也能娴熟地使用汉语,只是在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上与汉族有一些差别。有清一代,回民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也有人踏入仕途得作高官,譬如被张汶祥刺死的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马新贻就是回族;回、汉两族在局部地区也发生过矛盾和纠纷,但未曾扩大。
这种情况一直维系到同治元年(1862),陕甘(当时宁夏、青海隶属甘肃)一带的回汉矛盾才逐步激化,回民、汉民互相斗殴、仇杀,清朝地方官员趁机挑拨回、汉关系,以致矛盾激化,遂酿成席卷西北地区、死伤惨烈的回民之乱。

西北回民之源流
1862年(同治元年),甘肃狄道州(今临洮)发生团练武装屠杀回民事件,民团焚毁城内清真寺和500余户回民屋舍,并杀戮回民妇孺老幼;同年,参加暴动的回民武装攻破陕西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六村堡,屠杀了大量汉民男女老幼。1863年(同治二年),叛回军攻破平凉府城(今甘肃平凉市),又攻占宁夏府城(今银川市), 汉民遭到残酷屠杀,被害者难计其数。(铁马冰河wu)当时的西北地区,杀戮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大量人口死亡,十室九空,田地荒芜,汉民受害犹重。
中国回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形成于明朝,其历史却可以追溯到唐朝前期。史载,唐高宗永徽二年,即公元651年,位于阿拉伯半岛上的大食国派遣使团来到长安,从此阿拉伯、波斯、叙利亚的贡使、商人、军士等,不断经丝绸之路来到东方大国,伊斯兰教也随之传入中国。

早期来华的穆斯林主要留居于唐都长安以及沙苑等处,富商很多。元朝是回回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些来自中亚、西亚乃至北非的穆斯林,随蒙古军东征西讨,大量穆斯林士兵和工匠、商人东迁,散居于全国各地,西北地区犹多。他们被蒙古人划入“色目 ”族群,成为仅次于蒙古人的二等阶层。许多穆斯林娶汉女为妻,或与其他民族通婚,繁衍生息,人口日渐繁盛,故史料中有“回教之传入中国,始于唐而盛于元” 之说。
明朝时回族已经与其他穆斯林有了更严格的区别,居住地域已经稳定下来,经济上有了发展,通用汉语言文字,∏吸收汉文化,又保持自身独特文化,生活习俗已经定型,这就正式形成了回回民族。
从全国范围来看,除陕甘、云南有较大回民聚居区外,其他地方比较少见。因而,回族在陕甘(含宁、青)地区人数众多,占有重要地位。

陕西是回民最早到达的地区之一。唐朝之后,特别是蒙元时蒙古军东征,回回人不断增加,致使关中地区成为回民聚居的一个最重要地区。渭南、临潼、大荔、朝邑、华阴、华州、长安县、咸宁(今属西安)、泾阳、富平、三原、咸阳、高陵、耀州、蒲城、周至、户县、眉县、凤翔、岐山、汧阳、陇州、邠州以及所属的白吉塬等地,都是回族人口居住稠密之地,许多村镇居民几乎全都是回民。西安城内回族居住区曰“七坊”,回民约有5万,不少是“殷实大户”,回民充任文武官员或家资富饶的回绅也很多。据记载,陕甘回民暴乱发生后,只有西安城内的3万回民未参与其中,事后也未受惩戒、株连。
除陕西关中地区外,甘肃的回民聚落也很多,几乎遍及全省。当时属于甘肃的宁夏府回民居住更为集中,汉民不及回民的十分之二三......。

陕甘回乱起因
西北回乱起于陕西。陕西回民起兵反叛前,由于晚清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和 清统治者利用民团煽动“ 灭回”,回民与团练之间的冲突不断发生。《平定关陇纪略》记载:“初,渭河以北回汉不睦,互相械斗。而汉不胜回,致数处村庄遭回民焚毁杀戮。乃大荔县回,复出而助虐,两县汉回各不能平,愈斗而愈烈”。
关于回乱起因,历来有“回勇砍伐汉人之竹被击毙”、“回庄唱戏不许汉人观看,群殴卖果汉童”之说,其实这只是表象,更深层次原因是由来已久错综复杂的矛盾以及回民特殊的宗教诉求所致,早已蠢蠢欲动的任武、郝明堂等回民首领遂利用太平军进入渭南的有利时机,谋划起事,不少史料中记载:“回逆通贼破城”,“渭南回匪勾结发逆,戕官陷城,杀戮无辜”。史料还记载了陕回头目白彦虎、马生彦、孙玉宝等人率回众攻破西安城北20余里的六村堡,杀汉民数万,将堡内财物洗劫一空、房舍焚毁殆尽的记载。这类大屠杀记载多如牛毛,不胜枚举。至此,一场空前浩劫席卷关中大地并向甘肃蔓延......临危受命的左宗棠会采取什么样的攻剿之策呢?





【插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