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睡觉做噩梦,谁没遇上过?可要是夜夜被梦魇缠身,醒来大汗淋漓,整个人跟被鬼压了似的,白天还头晕眼花、胸闷气短,那可不只是“睡不好”那么简单了!

中医有云:“夜不安卧,阴阳失调;梦多频扰,脏腑失和。”若一个人总是噩梦不断,甚至梦里反复出现某些特定的场景或情绪,可能是在暗示身体出了问题。
别觉得是迷信,科学研究早已证明,睡眠中的异常反应,不少是疾病的早期信号。今天咱们就来说道说道,这些藏在梦里的健康密码。
有人可能会问了:“做噩梦到底跟身体有啥关系?不就是心情不好,或者白天想多了么?”话虽没错,但问题可没那么简单。

你以为的“心理问题”,可能就是身体某个部位求救的信号。
比如心脏不好的人,常在梦里感觉被追赶、窒息;肝火旺盛的人,梦境中多见争斗、愤怒;而长期焦虑的人,则容易梦见自己从高处坠落。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梦境是内外环境的投射,身体的阴阳平衡一旦被打破,梦也就不平静了。
那问题来了,噩梦究竟是怎么跟疾病扯上关系的?接着往下看,咱们从中医、现代医学两个角度,帮你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
夜里梦多,是心肝脾肺肾哪出了毛病?中医可有一套说法。中医认为,五脏六腑各有所主,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气,肾主藏精。

如果人体气血运行不畅,或者阴阳失调,梦境自然会受影响。比如说,心虚的人会梦见火烧、血流,这与心神不宁有关;肝气郁结的人则容易梦见打架、争吵,这反映了肝火旺导致的“内战”。
而肾虚的人,多梦见水,甚至梦里会有溺水的情景,这就是肾精不足的典型表现。
现代医学也没闲着,早就研究过梦境和健康的关系。科学家发现,睡眠分为快速眼动期和非快速眼动期,而噩梦多发生在快速眼动期。
这个阶段,大脑活动活跃,但身体肌肉放松,梦境会变得格外清晰。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压力大、焦虑或激素水平异常的状态,快速眼动期就会被扰乱,从而导致噩梦频发。

更重要的是,噩梦并不是单纯的心理现象,它往往与一些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胃肠道功能紊乱、甚至神经系统病变密切相关。
举个例子,国外有研究发现,那些在梦里常常感到窒息或被压迫的人,很多都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
这种病的特点是睡觉时呼吸短暂中断,导致氧气供应不足,从而引发各种恐怖的梦境。
而在国内,临床医生也发现,高血压患者和冠心病患者在发病前,往往会经历一段时间的睡眠质量下降,噩梦频繁就是其中的表现之一。

所以说,梦里那些看似荒诞的情节,其实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觉得害怕:“那我最近也总做噩梦,是不是身体有毛病了?”别急,咱们得先看看这些噩梦是不是有规律可循。
如果一个人只是偶尔梦见些稀奇古怪的事儿,第二天醒来也没啥不舒服,那大概率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噩梦成了“家常便饭”,甚至出现以下几种情况,那就得当心了:
第一,梦里频繁感到窒息、压迫,醒来后胸闷气短。这可能与心肺功能有关,建议查查心电图和肺功能。

第二,梦见血流如注、火烧大地,醒来后心悸出汗。这往往是心火亢盛或阴虚火旺的表现,需调理心脏和神经系统。
第三,梦里反复从高处坠落,或被人追赶。多见于焦虑症患者,或长期过度劳累的人群。
第四,梦境中总是出现水灾、溺水,醒来后感觉腰膝酸软。这可能是肾虚的表现,需要补肾益气。
第五,梦里梦见与人争吵、打斗,醒来后情绪低落。这与肝气郁结有关,需注意调节情绪。

有了这些线索,咱们下一步就是对症下药了。中医强调“治未病”,也就是在疾病尚未严重之前,通过调理身体来恢复健康。针对噩梦频发的情况,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试试看:
第一,调节作息,养成规律的睡眠习惯。每天晚上十一点前入睡,避免熬夜,减少刺激性饮食,比如咖啡、浓茶、辛辣食物。
第二,适当运动,释放压力。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紧张情绪,中医讲“动则生阳”,对于改善睡眠很有帮助。

第三,中药调理。比如心火旺盛的,可以用莲子心泡水;肝气郁结的,可以喝玫瑰花茶;肾虚的,可以试试枸杞子和黄精煮汤。
第四,针灸理疗。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比如神门穴、三阴交穴,都是改善睡眠的常用穴位。
第五,心理疏导。有些噩梦的根源在于心理创伤或压力过大,建议进行心理咨询,或尝试瑜伽、冥想等放松训练。
说到最后,咱们再总结一下:噩梦频发,不仅仅是睡眠问题,更可能是身体某些脏腑功能失调的信号。

无论是从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还是从现代医学的快速眼动期研究来看,梦境都与健康息息相关。
如果你发现自己最近梦多、噩梦频繁,而且伴随身体不适,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检查,以免小病拖成大病。
健康不是小事,别等到身体敲警钟了才后悔莫及。有句话说得好:“上医治未病,中医调阴阳。”希望大家都能做到未雨绸缪,睡个安稳觉,做个好梦。
参考文献:
[1]刘志明,叶丽娟,王海英,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中华医学杂志,2023,103(18):1401-1405.
[2]张晓梅,李建平.噩梦与心理疾病的相关性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2,36(12):876-880.
[3]王亚男,陈思宇.中医调理失眠的临床观察.中医杂志,2023,64(9):798-80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