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揭秘,挑战传统印象,中国密室玩家展现大胆新风尚
这个标题“新媒:谁说中国人含蓄?密室玩家颠覆认知”非常有冲击力,它直接挑战了一个普遍的刻板印象,并将其与一个相对小众但近年热度颇高的活动“密室逃脱”联系起来。
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读这个标题:
1. "挑战刻板印象:" 标题的核心在于反驳“中国人含蓄”这一标签。它暗示着,传统的、社会普遍接受的“含蓄”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中国人,或者至少,有新的现象和群体正在展现不同的特质。
2. "引入新场景/群体:" “密室玩家”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通常被认为需要高度的沟通协作、解谜能力、甚至一定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反应。这和传统印象中比较内敛、不直接表达情绪的“含蓄”形象似乎有些不同。
3. "制造悬念和冲突:" “谁说……”的句式带有质问和挑战的意味。“颠覆认知”则强调了这种反差带来的冲击力,吸引读者去了解这种“颠覆”具体是如何发生的。
4. "利用“新媒”:" 开头点出“新媒”(新媒体),可能暗示这则信息或观点是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的,或者内容本身具有新媒体时代的特征(如视觉化、互动性强、传播快等),与“含蓄”的传统表达方式形成对比。
5. "潜在的含义挖掘:
相关内容:
林展霆
新加坡《联合早报》12月18日文章,原题:密室飙戏,白领解压 我和两个朋友身穿尺码过大的“监狱服”,被关入一间狭小阴暗的牢房里。接下来的3个小时,我们都是游戏中的“犯人”,任务是穿梭在庞大的仿建狱所,在牢房、食堂、工作室、图书馆寻找蛛丝马迹,还要灵活与“监狱官”交流,用贿赂等手段谋划“越狱”。
前阵子和朋友体验了京城这家颇有名气的密室,3个小时票价488元(人民币,下同),收费不便宜,却也刷新了我对密室逃脱的想象。这不仅是解码开开机关的密室,更像是庞大、华丽而高度还原的场景,与真人演员一同“飙戏”,是推动游戏情节的重要环节之一。
谁说中国人含蓄?密室里的演员一个个演技精湛,玩家反应也不呆板。后来听说,密室的演员不少来自中国最大的影视基地——浙江横店,都有一定的演戏经验。在影视行业低迷之时,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密室(给演员)提供了就业机会,也让普通玩家过了一把戏瘾。
“密室飙戏”在中国已成规模颇大的产业,用行业术语叫“沉浸式娱乐”,指的是强调互动性和真实性的娱乐模式。“密室逃脱”游戏的概念源于日本,如今在中国遍地开花。在传统密室的基础上,中国的密室融入角色扮演、互动剧场等元素,外加一贯的惊悚和游戏成分,营造更多的层次和精致的体验。媒体估计,全中国目前约有4000家密室。
人均高达五六百元的消费,意味着密室玩家大多是白领或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群体。为何愿意如此花钱吓自己?归根结底,穿上狱服飙戏不是为了磨炼演技,而是为了短暂抽离现实身份;玩家们逃脱的不仅是密室,也是城市里高压无趣的日常生活。金碧辉煌的宫廷、弥漫江湖味的客栈、气氛压抑的监狱,搭配各种华丽惊险的大型机关,沉浸式密室让京城无数个疲累紧绷的灵魂得到短暂释放。(作者林展霆)
责编:杨阳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