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台山侨乡,从翁家楼至庙边学校,建筑“雪藏”之谜终揭晓

揭秘台山侨乡,从翁家楼至庙边学校,建筑“雪藏”之谜终揭晓"/

让我们来“解码”一下台山侨乡建筑被“雪藏”的真相,从翁家楼到庙边学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历史背景:侨乡建筑的辉煌与辉煌背后的隐忧"
"辉煌的侨乡建筑:"台山,作为著名的侨乡,在近代涌现了大量的侨乡建筑。这些建筑,特别是侨宅,风格多样,融合了中西文化,体现了华侨的财富、地位和审美情趣。翁家楼和庙边学校作为其中的代表,无疑是台山侨乡文化的瑰宝。它们可能拥有精美的装饰、独特的建筑结构、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侨乡历史的见证。 "辉煌背后的隐忧:"然而,这些辉煌的建筑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隐忧。例如: "过度商业化:"一些侨乡建筑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开发,破坏了建筑的原有风貌和历史价值。 "维护不足:"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许多侨乡建筑缺乏有效的维护,导致建筑老化、破损,甚至面临倒塌的风险。 "文化传承断层:"随着时代变迁,年轻一代对侨乡建筑文化的了解逐渐减少,导致文化传承面临断层。
"二、 “雪藏”现象:原因分析"
“雪藏”现象,指的是一些有价值的侨乡建筑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保护,被逐渐遗忘、忽视,如同被“雪藏

相关内容:

说起台山,很多人都知道它是华侨之乡,也知道它著名的近海旅游景点,例如上川岛、下川岛。可能是近海景点出名的缘故,它华侨之乡的特色被“淹盖”了。与同是五邑地区的开平不同,开平以碉楼闻名,而台山的碉楼、民国时期的建筑,既比开平有特色,又比开平的数量要多,但是就是不出名。究其是何缘故?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端芬镇的翁家楼和庙边学校,以此“一角”来分析台山侨乡文化的特殊性。

01沉寂在历史河流一角的端芬镇翁家楼

我得知这个地方,全靠高德地图推荐的,在抖音刷了几个短视频后,认为这个地方非常值得一走。于是我趁着休假的空档,从佛山驱车来这。

导航提示说即将到达终点时,我还没有反应过来,翁家楼就林立于这树林中吗?

路边有一个旅游景点的路牌写着“端芬翁家楼”,我确认真的没有弄错地方了。

进入树林后,像是穿越到了民国时期,亦像是去到了欧洲国家。三座经过历史洗刷的、西欧式的洋楼出现在眼前。

这三座洋楼都是三层的,都是白色加红色的外观,建筑形象各不相同。

从左边数起,三座洋楼分别取名为玉书楼、沃文楼、相忠楼。

简介里说,这三座楼是根据三国时期“刘、关、张”形式构造的,但我真是看不出这些楼与他们几个有什么联系的地方。

这三座楼都是要走一小段楼梯才能到达屋子的入门处,这样设计的目的,应该是更好地防蛇虫鼠蚁。在二、三楼居住才更“安全”,一楼应该是生活区或杂物区了。

这洋楼门窗使用是与西式教堂一样的琉璃玻璃,十分别致!入户门十分高大,尽显富贵的气派!除沃文楼有一个小阳台外,其他两座的采用半圆形突出的窗台,即美观、又利于室内采光。

在外面看,这三座楼都非常“雄伟”“高大”“有霸气”,不像现在的三层楼别墅显出那种“矮小”的感觉。

沃文楼门口是有贴对联的,而且非常新。估计这座楼的后人是有在这里小住的。

这三座楼建于1920年代,曾经这里是多么的热闹、多么的辉煌!它们主人的离去,给这三座楼留下了无数的辛酸与悲痛。

这小院的围墙是破旧的,像是诉说着它的“年龄”,也像是诉说着它等待主人归来的期盼。

曾经,它与洋楼给了主人们一个安居、温暖、体面的家,现在它们只能孤独地耸立在历史的长流中。

当地村民每天路过此地,已与对它们全无感觉。而它们只能向偶尔出现的游客,继续倾诉它们的故事……

02穿梭现实与历史的一线门——庙边学校

从翁家楼向前步行1分钟,即系庙边学校。这里的门长期是开着的,意味着它从不叫游客止步!

高大的校门,西式的铁栏门雕,把校外、内,分隔成现实世界与历史世界。

跨过校门,仿似进入了欧洲的校园。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居然会有一所这样先进的、发达的、现代西式化的学校,实在是难以想象的!

如果不是历史无情地给这校园加入了“伤疤”,这学校放到现在,亦绝对是领先的存在。现在很多欧洲国家的学校,不就是这样的吗?百年来一点变化也没有的!

我走进这学校的大礼堂,虽已人去楼空,但当年在这里读书的莘莘学子仍“涌现”眼前!他们在这里听课、开会、演讲、表演……

能够在这里上学,是多么的快乐啊!相信当年这里培养了很多的人才!

可惜二楼以上已被封锁,否则我想站在楼顶,一眺这美丽的校园,并放声大吼一声“啊……”

是的,不知道为什么我想大吼声!难道我太过沉醉于民国时期?难道我太沉迷于穿越时空?难道这里有太多的故事等待我去解读?

楼顶的钟楼,永远地定格在八时了。

早上的八时,学生们正朗朗读书,老师们在辛勤地教学,学校里、课室里、花园里、操场里都是学生、老师的身影,他们在向那个时代的未来进发着、努力着……;

晚上的八时,这里可能成为了村民及学生游玩的乐园,有踢球的、有散步的、有下棋的、有追逐的……

仿佛这一切都是昨天刚发生的……


END台山的民国建筑为何不出名?可悲可叹!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台山不像开平那样,以碉楼闻名呢?

第一,回头看一下端芬镇翁家楼、庙边学校。

端芬镇翁家楼。首先,我认为它这个名字“弄”得并不好。对外宣传的名称叫作“端芬翁家楼”。对于外地人来说,没有人知道端芬是一个镇,我一直都以为是哪个华侨的名字叫做端芬翁,那里是他的家,所以叫家楼。这侧面证明了台山对他们自己的华侨文化宣传并不细心、也不重视。

其次,它周围环境的卫生并不行,到处都是落叶、泥巴的,树木也不修剪一下,进出的车辆很容易划到树枝。

还有,他的文字宣传也太不讲究了,简介展板上连落款日期都没有,但是判断应该是十几年前的。翁家楼前面的围墙倒了,好歹也收拾一下吧,显得更有历史痕迹,不像刚倒的样子。

第二,先辈们给你们留下的现成遗产,你们居然丢弃?

龙安里想必很多台山人都知道吧,那里的景美吗?美!碉楼多吗?多!有历史文化底韵吗?有!能顶得住开平的自力村吗?能!

外地人只能在抖音上看看视频呗!能去到现场看吗?很现实告诉你——不能!

为什么?

龙安里在台山应该不下十处地方是同名的,叫外地人找得到吗?而且百度、高德、腾讯、苹果等地图导航是错的!有人主动去纠正过吗?

还有圆山墟,已经成了废墟!为什么人家开平可以将赤坎的骑楼街打造成度假景点呢?

是台山穷吗?我想不是的!看了上面龙安里的例子,我知道是台山人自己的问题了!眼看功夫都做不好,谈何发展?不好意思,我就是那么直接!

先辈们给你的遗产,你们当是垃圾!这叫外地的人如何看得起你们?

第三,没有电视剧、电影帮你们宣传,其他地方就不能打造成为景点了?

良心的敲问:梅家大院如果没有《狂飙》,有人会知道吗?当地人会重视吗?

《让子弹飞》播出后,人家开平就搞了全城碉楼!

《狂飙》热播后,你们台山就只搞了个梅家大院!其他民国建筑依旧是垃圾般的存在!

同是华侨之乡,为什么有这样的差距呢?

先辈留给你们的碉楼、民国建筑比开平的多,比开平的有特色,这是差距!

开平的碉楼比你们出名,环境比你们漂亮,这是差距!

资源先天充足,而后天不足!这——就是台山!

以上这些话,我是替台山人说的,有什么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见谅!

发布于 2025-09-02 12:58
收藏
1
上一篇:忆麓台山下的岁月沧桑,那段穷日子的难忘记忆 下一篇:英年早逝35载,遗作成就广州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