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口的大槐树下,老王正絮絮叨叨地跟几个乡亲唠今年的白露,“白天白露,单衣过冬,今年怕是暖得长。”大家听着有点信,但又摇摇头:现在天气怪得很,不像以前那么准了。这事,还真得掰开说。
今年白露来得早,落在公历9月7日,北京时间的下午四点多,按农历来说是七月十六。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今年有个“闰六月”,农历月份整体往前挪了一格。老辈人说这是“早白露”,这种年份不多见,上一次还是2017年。

按气象统计,白露常常是我国南北气温分化的起点。2023年农业农村部的监测数据显示,南方多数地区此时平均气温还在25℃以上,水稻进入灌浆收尾期;北方不少地方已跌到15℃左右甚至更低,玉米也快要收成。昼夜温差大,是白露最明显的特点。
尤其在山地和盆地,这种温差更突兀。以重庆彭水为例,去年白露当天白天有30℃,晚上降到17℃,有些人贪凉穿短袖,第二天就感冒。气象专家提醒,早晚加衣,不只是冷不冷的问题,还关乎秋收时农户的身体状态。

农谚里的“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有一定依据。2010-2020年的农业观测资料显示,白露前后如果晴朗少雨,南方稻谷灌浆快、品质好,也利于晾晒;反之如果连续阴雨,就可能出现稻谷发芽或霉变。例如2021年湖南在白露后遭遇连续暴雨,不少稻田积水,影响了收割进度。
但老话也有失灵的时候。“白露露水大,冬天雨雪多”并非固定规律。气象部门分析,这更多和当年冷暖空气交汇的位置有关。如果海温异常,比如厄尔尼诺几年,那年冬天未必多雪,还可能出现南方偏暖北方偏冷的局面。所以农户用老话时,要结合县里的農业气象预报来安排农事。
物流问题也是白露后农户最操心的。北方玉米、南方中晚稻几乎在同一时间集中上市,但由于仓储有限、运输资源紧张,一些地方出现滞销或价格下滑。去年黑龙江肇东玉米收购价在白露后一周跌了0。05元/斤,就是因为东北港口库存短期堆积。提前联系收购商、利用合作社拼运费,可以降低这种风险。
今年的白露是“白天白露”,按照老经验,暖秋的概率略高,对南方晚稻和柑橘类水果都是利好。但北方的旱地作物可能会晚霜推迟,如果后期冷空气来得猛,又会影响到贮藏。所以建议北方产区在十月初关注冷空气动向,提前准备保温库或简易储粮设施。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病虫害的尾声。今年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南方三化螟和稻飞虱在白露前后会出现最后一个高峰,如果此时管理不到位,就可能影响到灌浆和出米率。即便天气暖和,也不能放松田间巡查。
在闰月年份里,节气和农历的错位容易让人误判农事节奏。比如今年的“早白露”,如果南方农户还按往年时间插晚稻,就可能遇到晚稻抽穗期与冷空气冲突,产量下降。看节气比看农历更准,这也是现代农业服务一直强调的“科技种田”。
南北差异在白露表现得最明显:南方忙着收稻、酿新酒;北方则是玉米脱粒、马铃薯入窖。有的地方还会做“白露茶”,采上年最后一批茶叶,用低火慢焙,味道甘醇。这些习俗背后,本质上都是顺应节令,把收获和保存安排好,让冬天不至于匆忙。
对于种地的人来说,节气既是时间节点,也是利润节点。错过了,该卖的是卖不上价,该种的也赶不上最适合的天气。今年的建议很直接:一是每天看地方农业信息台的天气预警;二是密切关注市场价格波动,尤其是大规模上市期前后的收购动态;三是加固仓储、防潮防霉,把售卖窗口拉长,不要全押在一个时段出货。
最后想说,其实不管是“白天白露”还是“夜晚白露”,它都只是个信号。真正决定你一年收成好坏的,是你平时的田间管理、对天气变化的反应速度,以及和市场连接的能力。今年的门槛已经打开,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这扇门后,把每件事摆到最合适的位置上,这样才对得起这段忙碌又美丽的时光——白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