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是十三朝古都,但平心而论,走在城里你会发现,真正留存下来的古建筑,并不很多。
老城东大街上的明代鼓楼,就是这为数不多里,最该停下来看看的那一座。

老城鼓楼,不像别的古城地标那样张扬,它安安静静跨在东大街上。
底下是来往的行人,有逛老街的游客,也有推着三轮车的本地人,门洞成了天然的通道。

往上看,是重建后的三间二层重楼,青砖墙体,白色砖缝,地面扫得干净。
顺着陡峭又狭窄的楼梯往上走,通往楼顶的门常关着,平时没什么游客,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它的喜爱,每次来老城,这里都是必去的地方。

老城鼓楼有个很特别的地方——东西两面券门洞上,各有一块石匾。东边是“就日”,笔画圆润;西边是“瞻云”,笔锋尖锐。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是一个人写的。
有人说,这题额是金代中京留守写的,可没记载姓名年份;
也有文史专家说,是朱元璋的御笔。

拿“瞻云”和朱元璋存世的《大军帖》比,笔法还真有点像。
至于为啥没落款,有人猜是后来用了朱元璋的题额,又要保留前朝的,君臣等级不能乱,只好含糊过去。
到底是谁写的,并没有一个让大家都信服的定论,这也给鼓楼添了一层谜团。
很多人有个疑问:明明叫鼓楼,咋没见着鼓,倒有口大铁钟?

这得从这座鼓楼的来历说起。
之前的洛阳老城,有钟楼和鼓楼两座楼。
到了明朝万历四十二年,福王朱常洵来洛阳建王府,规划的王府西门和老鼓楼位置冲突,就把鼓楼迁到了东大街,改成东西走向。

原来的大铁钟也一起搬了过来,这口钟是金代大定六年铸的,算下来快900年了,现在还在二层殿里,分成八块,上面有钟铭和功德铭。
迁过来后,原本二层南边放了大鼓,可福王听人说“暮鼓”放东边不吉利,就让人把鼓撤了。
可“鼓楼”这名字,大家已经叫顺了,也就一直这么叫了下去,以至于,不少人忘了,它其实是钟鼓合一的建筑。

跟西安的鼓楼比,洛阳这鼓楼要小上不少。
西安鼓楼的门洞,宽得能并排过两辆公交,咱们这的门洞,也就够行人、摩托车、三轮车过。
但洛阳的鼓楼也有自己的特色——东西走向、钟鼓合一,还有那两块字体不一的题额,这些在全国的钟鼓楼里,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存在。
老辈人常说,以前鼓楼上的这口钟特别神:
二十里外的白马寺一敲钟,鼓楼上的这口钟不用碰,自己就会响,白马寺敲几下,它就响几下。

有人说这是因为吊钟的草绳是草龙变的,有灵性;后来洋人把草绳偷走了,钟就不响了。
其实,现在大家都知道,两口钟的固有频率相同,产生了共振。
可惜,现在再也听不到这共鸣的声音了,随着钟表普及,鼓楼报时的功能,早就没了。
但站在这儿,还是能想起以前的日子——没有钟表的时候,晨钟暮鼓是城里人的时间指南。

逛老城鼓楼,不用花太多时间,10到20分钟就够了。
主要看看那两块有争议的石匾,还有二层的铁钟。

站在楼上往下望,能看到东大街两旁的明清风格店铺,一种与西工、涧西、新区截然不同的老城烟火气,扑面而来。
逛完别着急走,鼓楼周边有不少洛阳的老味道,那些小巧玲珑且各具特色的小店,就藏在附近的巷子里,找一家,尝一尝,过过瘾。
舒坦!得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