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别称“刺桐城”,为何满城少见刺桐树?探寻历史之谜

泉州别称“刺桐城”,为何满城少见刺桐树?探寻历史之谜"/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历史、植物学和文化记忆之间的差异。泉州被称为“刺桐城”,主要是因为在历史上,特别是宋元时期,这里曾是"刺桐树"的主要种植区和输出地之一,繁荣的刺桐花(其实更像是果实)甚至成为了泉州的象征,远播海外。
然而,如今在泉州满城看到密集的、标志性的刺桐树却相对较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气候变化与城市化:" 历史上的刺桐(学名:Erythrina cristata,也称海红豆)是亚热带、暖温带常见的树种,对气候有一定要求。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泉州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土壤性质的改变以及频繁的施工,可能不再完全适合刺桐树的生长和繁衍,尤其是大规模成片生长。 2. "物种选择与绿化需求:" 现代城市绿化更倾向于选择适应性强、观赏期长、易于管理、对城市环境耐受性高、且无污染的树种。虽然刺桐树有观赏价值,但在众多绿化树种中,它可能不是最优选。现代绿化更多考虑了行道树、景观树、灌木等多种组合,以实现最佳的生态和美观效果。 3. "历史种植规模与分布:" 历史上的刺桐种植可能主要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如港口、驿站、寺庙园林

相关内容:

对泉州多少有做过攻略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泉州的别称很多,其中有个别称至今与现代泉州息息相关,而这个别称就是“刺桐城”。刺桐并非中国原生物种,为什么会被用到一个中国古城的别称上呢?这是有历史典故的,且听我下面分解。

刺桐树,因树干上布满棘刺而得名。每年二三月份开花,刚好是中国的春节期间。花开时,会越开越多,渐渐的,绿叶会掉落到几乎没有,整个树冠留下一片的火红,甚是喜庆,极具观赏性。刺桐原产印度至大洋洲海岸林中,约公元5~6世纪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传入中国。后来,唐“五代十国”时期的留从效为了扩建泉州城,沿城轮廓种了一圈的刺桐树,刺桐城的别称由此而来。刺桐没开花时,一树茂密的绿。开花时,则一树焰天的火红,甚是抢眼,令与中国进行商贸的外国客商印象深刻,刺桐城的名声就此外传至欧洲等地,至今在欧洲一些古文献上还能找到关于刺桐城(欧洲人译为:Zayton)只言片语的记载。

而后,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演变,刺桐城的“剌桐城墙”终于还是挡不住沧海桑田的变化,消失不复,散落在刺桐城的各个角落。刺桐树虽为外来物种,但由于其在泉州发展历史上曾留下不可或缺的一页,所以,在1987年选市树市花时,刺桐树被选为泉州市树,刺桐花与含笑花一齐被选为泉州市花,并因此而进入绿化名单的常规品种之一。

但是,虽然贵为市树与树花,人们来泉州时,会发现泉州城区的行道树很少看到刺桐树,反而在口袋公园、角落绿化、城区公园、人文历史景点等地,才能更多的看到刺桐树。为什么不恢复刺桐城遍植刺桐花的盛况呢?这是因为古时城区与今时城区有所区别,人们对城区管理维护的要求与理念不同。而刺桐树的枝干易折易长虫,这对于年年有台风的海边城市来说,就不仅仅只是大量落叶落花清理工作量大的问题,更关键的是要考量安全问题。相对来说,刺桐树更适合做为景观树小区域内的种植,而不是行道树,这就是如今泉州城区街道较少刺桐树的因素之一。

声明:文原创,除系统转发功能转发外,拒绝搬运!

#泉州##泉州##刺桐城##刺桐花##刺桐花与泉州有哪些不解之缘呢?##全国网络达人打卡世遗泉州#

发布于 2025-09-02 01:43
收藏
1
上一篇:探寻泉州,为何这座古城成为世界瞩目焦点? 下一篇:四海传福,泉州,千年古邑如何惠泽古今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