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颠哥伦比亚争夺战,揭秘美国为何不敌加拿大的战略较量

不列颠哥伦比亚争夺战,揭秘美国为何不敌加拿大的战略较量"/

美国在1812年战争期间未能成功征服加拿大(当时称为不列颠北美殖民地,包括今天的新斯科舍省、魁北克省、安大略省等地),原因涉及多个层面,主要包括:
1. "军事战略与目标不明确:" "初期目标模糊:" 战争初期,美国的目标并非完全吞并加拿大,而是“解放”或“征服”这片土地,迫使英国同意美国提出的贸易和边界要求(如结束 impressment,开放加拿大渔场等)。这种模糊的目标导致战略规划不够集中和坚决。 "分散兵力:" 美国不仅要进攻加拿大,还要同时应对英国在海上(封锁港口、袭扰沿海)和西线(与印第安部落结盟)的威胁,兵力分散。
2. "军事准备与能力不足:" "陆军质量不高:" 美国陆军在战争初期缺乏经验丰富的指挥官和训练有素的士兵。许多士兵是临时征召的民兵,他们纪律性差,训练不足,且普遍缺乏战斗经验。 "后勤补给困难:" 美军深入加拿大腹地后,面临补给线过长、运输困难的问题,难以维持长期作战。 "海军实力相对较弱:" 虽然美国海军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如袭击哈利法克斯),但面对英国强大的皇家海军

相关内容:

不列颠哥伦比亚,千奇百怪的局面。总面积940,000平方公里,不折不扣地横亘在加拿大西部。这个大省,1871年才算是正式归入加拿大联邦。如今隔着漫长的历史缝隙,回头看那场土地争夺战,只见影影绰绰的美国、英国、加拿大三方拉锯,暗流涌动。一场较量,结局倒是出人意料。谁能想到?美国最终竟然没能拿下不列颠哥伦比亚。

**面积这事,算起来确实惊人。**如果美国那时赢了,国土会膨胀到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直逼俄罗斯,仅次于世界最大国家。加拿大就只能俯身认命,面积缩水成世界第四?听起来挺刺激,但事实偏要跟设想对着来。最终,温哥华岛、哥伦比亚河、维多利亚市,被写进了加拿大的册子里。这说法和数据,网上随手查都能证实,一点不含糊。

说到底,英国才是那个幕后大演员。几个世纪前,法国殖民者卡蒂埃尔踩进圣劳伦斯河河口,和印第安人聊了几句,被告知这是“加拿大”,其实就是“村落”。那会儿法国人风头正劲,在河流域建立殖民地,称之为新法兰西。转折点出现在英国人插手后,1583年汉弗莱·吉尔伯特在纽芬兰搞了个定居点,随后英国的主旋律拉开序幕。

18世纪,英国把东海岸十三个殖民地攒在手里,还接管了安大略、纽芬兰。1756年到1763年,英法气急败坏地打了七年战争,法国只好把新法兰西割让出去。英国顺势通过《魁北克法案》,还保住了法语和法式文化。英国越扩越大,权力一圈圈铺开。西海岸的探索,则靠着1778年库克船长和1843年城堡的那点功绩。温哥华岛上的维多利亚城堡慢慢发酵,等到英国人口逐渐增多,1858年才正式宣布殖民占有权。

一条哥伦比亚河,维多利亚女王顺口把殖民地命名为“英属哥伦比亚”。这段命名的细节各路史料都写得清清楚楚,网络百科也佐证得挺详实。英国终于把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省、诺瓦斯科舍省合并,1867年,英国控制下的加拿大联邦出炉。可是——沿袭了英国那套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各个殖民地都得自己养活自己,靠谁都不成。

西海岸比起东部来,各种发展怎么都跟不上,尤其不列颠哥伦比亚这里。到1870年,已经欠了英国整整200万英镑。债务高高在上,无人问津。英国殖民大臣甩手说是“经济累赘”,不想再被绑在这车轮上。要回这笔钱无论怎么算,也就加拿大和美国有那能力。英国其实心里早有方向,乱七八糟地操作一通,最后还是更青睐加拿大。

美国那边,有点小心思。美国独立之后,燃烧般扩张。十三州变成美利坚合众国,独立战争一打,英国只好承认。1812年美国捣鼓着想入侵加拿大,结果被英加联军挡回来了。美国干脆调转枪头,向西去扩张。墨西哥大片土地、北冰洋的阿拉斯加都被收入囊中。阿拉斯加数据早已留存,各大国际机构都认可,面积171万平方公里,不容争议。

阿拉斯加有一块狭长地带,靠近不列颠哥伦比亚,如果再赢得这个省份,整个美国西海岸线顺理成章连一起了。美国政府嗅到商机,1870年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展开对话,开出条件:帮它还债、并承诺修建通往旧金山的轮船航线。债务是诱人的筹码,交通又是致命弱点。那会儿本地发展慢,交通根本没法和东海岸相比。

美国已经有横贯大陆的太平洋铁路,旧金山当起了西北交通窄口,只要一个航线,似乎就解决了不列颠哥伦比亚发展瓶颈。可惜,这算盘也不怎么周全。加拿大联邦不甘落后,一个更狠的条件甩出来:不仅帮还债,还在温哥华和东部多伦多、渥太华之间建铁路。不是说光通船,直接连铁道。

这两边的主意,看起来都有点靠谱。美国虽然许诺航线,可距离问题一直悬着。加拿大直接搞铁路,温哥华居民不必绕那么远路,直接能坐火车到东海岸。谁能不心动?英国那边游说不断,自己的全球霸主身份不愿再被美国挑衅。英国势力暗中推动,加拿大方案一夜蹿红。

可事情也没有那么板上钉钉。网络梳理的史料,维基百科、加拿大联邦官方报告都反复提到:英国的态度关键。要说英国真的出于情感支持加拿大,可能也不是,那时候更像是相机行事,为了防止美国影响力再扩张。英国那时候怎么也不希望美国再拿下一块西部大地。谁信?但现实偏偏就是这样。

不列颠哥伦比亚议会没急着决定,前前后后开会,辩论,争执,反复斟酌。美国方案,虽然能解决债务,也有发展前景,可是和加拿大直接连通铁路还是有优势。最终1871年,议会拍板,选择加入加拿大。事情就这么敲定下来,美国只能撇下这个北太平洋省份,领土线画在阿拉斯加下方。加拿大取得唯一太平洋出口,大事告成。

其实局势走到这一步也不是单靠英国那点影响力,经济算计更重。英国对美加关系也不完全是风水轮流转。有史学家(如加拿大国家档案馆专家David Breen)分析,有相当一部分英国官员认为放手让不列颠哥伦比亚归加拿大更容易清偿债务,减少后患。这么说来,英国政治倾向其实也不太坚定,更多是对现实利益权衡。

还是那句话,历史偶尔就是这么无厘头。美国虽然一度咄咄逼人,但终究没能插手到底。加拿大赢得了太平洋门户,成为东西贯通的联邦国家。每次翻查细节,不列颠哥伦比亚这场争夺战,充满各种偶然,利益纠葛,及权力边界的不断变动。一些加拿大西部老居民如今还会悄悄讨论:“假如选了美国,温哥华会不会没现在这么安静?”“英国到底算不算背后黑手?”这些议论声从未中断。

有意思的是,加拿大铁路建成后,不列颠哥伦比亚才真正融入联邦体系,经济逐渐复苏。拿下太平洋省份的实在好处,数据上可查——铁路通车不到十年,省内人口和GDP一路攀升。美国虽然落了空,可轮船航线几十年后大家都用上了,谁算输赢?

以现在视角回望,美国和加拿大在西部土地争夺上错综复杂。英国斡旋、经济权衡、民意变动,全是叠加因素。一些细节翻过来又觉得陈旧了,比如英国急于清算或加拿大贪图太平洋出口,反正谁也说不清到底哪一块才是主因。等加拿大铁路贯通,温哥华和渥太华、蒙特利尔连成一线,才算是把这个地区的命运系紧联邦。

如今不列颠哥伦比亚稳坐加拿大西海岸第一大省,温哥华山水之间看着太平洋广阔,过去的争议变成历史注脚。争夺结果看上去很明确,其实背后每一步都藏着不确定。大国兴衰,蛮像赌桌,每个人手里其实都在抓筹码。这故事写到这,或许不用追问赢家和输家。反正,最后的赢家,不是美国,也不是英国,而是加拿大的太平洋海岸。

发布于 2025-09-02 00:14
收藏
1
上一篇:兵力仅6万却地广过中国,揭秘美国为何未吞并此国之谜 下一篇:这份小河淌水家乡两日游攻略,请查收,探寻乡愁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