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加拿大这两家伙的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安安静静地分开过?拉回时间,大概两百多年前,美国国土面积大还不够,兵力不过几万人,却盯上了比自己还辽阔的北方。有人问过没:只要美国真想,为什么就没把加拿大给吞了呢,哪怕是像块肥肉一样吞,一口不成还能几口?问题摆在这,表面上说是打不过,真是这么简单?

火焰在白宫窗棂里跳舞的1814年,城市在夜里发出悲鸣,到处乱成一锅粥。詹姆斯·麦迪逊逃出生天,内心却不能平静。手下人狼狈,城里百姓心慌。入侵加拿大失败,反手自家老巢挨了当头一棒,脸面丢光了,大概没几个总统能咽下这口气。

华盛顿烧完了,英国士兵还不忘在官邸里找点乐子,画作和椅子统统点着。美国人的自尊像被轮胎碾了好几遍。不对,难道他们输就真输在硬碰硬?历史从来没这么容易。**战争不是算盘,拼的从来不止运气或人数。**

1790年代,美国初出茅庐时,兵不过6万,却妄想着打下当时同样稀疏人烟的加拿大。不少美国政客觉得,北方那片地不就是随手可捏的?可谁想到,英国毕竟没对自己的殖民地松手,哪怕欧洲正跟拿破仑死磕,还是能抽空来北美缠斗。

加拿大这地方,不止地大人少,更关键的是——地理真够离奇。冬天狼牙风暴,泥土里冻出来的沟壑能吞下一辆马车。美国大兵一进山林就开始叫苦,军粮供不上,冷得掉牙。英军和加拿大本地民兵躲在林子后头玩游击,美军连指北都难。

但奇怪了,美国人真怕冷吗?明明独立战争也在冬天打过,还赢?按理说,条件艰苦倒不是最致命。
更多的是人心没顺。在当时,加拿大本地居民对南边“解放军”的称呼完全不感冒。美国人鼓噪自由民主,听起来是那么回事,其实没几个加拿大法裔或英裔殖民者买账。要命的是,英国还在煽动印第安各部落和美国作对,时不时刺刀见红。
**损兵折将是小事,没法凝聚人心才可怕。**
美国总统换了几任,国会吵完又吵,只能再次行动。1812年,他们认为时机到了。欧洲战火绵延,英军驻北美的不过五千左右,美国满脑子是趁火打劫。可真上了战场,发现英军加上殖民地杂牌兵,老美每次北上都出师未捷身先死。
巴尔的摩保卫战,他们死守城墙。城头硝烟未散,船只在港口徘徊。律师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借着炮声写下那句:“旗帜仍在飘扬吗?”谁知一夜过后,美国国旗还真飘在空中。老百姓跑出来看,哭的不少。事情有点反转,美国没成输家。
可以说,那场仗美国输中有赢,面子赖着没全丢,士气又慢慢拾回来。可吞下加拿大的美梦,到此算是破碎了。
**你说历史就是个矛盾体,北边吞不下,南边还时不时要丢脸。**
美加之间并没有从此一刀两断,相反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经济纽带拉得越来越紧。很多美国人觉得,只要生意做得大,交通、电力、矿产靠得更近,不占领也等于占领。各种数据对得上:跨境贸易规模在2023年超过8000亿美元,能源往来无缝衔接,两国合建电站、油管,抗寒抗旱都靠对方支持。加拿大石油出口六成流向美国,没了南边买卖,北方只能发愁。
文化上,边境两侧大城市里,生活方式掺在了一块。蒙特利尔、温哥华、华盛顿特区,有多少家庭两边跑?自贸区、留学交流一大堆,没谁能分得出哪家是哪家——好像不是一个国家,却比不少邦联国更亲近?奇怪!
讲真,要是美国真想打,早就再打了?美国资金、军工、舆论,没谁真缺。兵力少还能调集几百万预备役,信手拈来。其实并不是打不过。**说到底,是北美两国地缘、民情、利益捆绑得太密,美国反倒知道不值得冒那个险。**
反过来说,也许美国根本没一刻动真格想吞掉整个加拿大。一次次入侵,不排除是顺带向英国撒气,或是赌英国自顾不暇真守不住北美后院。还有两点——加拿大辽阔,吞并之后治理难度极大。本地民族认同太强,融合风险高。
有趣的是,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历史数据后发现,即使在1870—1920年代的美国鼎盛期,类似的并吞想法已经淡出政治主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加密切合作几乎成了常态。1940年代,北美防空指挥体系一体化,美国空军和加拿大皇家空军信息共享,真正有事时互为后盾。俄乌冲突后,军事联系还进一步加强,两国不少雷达系统、巡逻技术实现无缝协作。按最新加拿大人口统计局2024年7月数据,全国总兵力只有6万左右。可一年防务开支高达240亿美元(见加拿大政府公开年报),装备现代化居然比欧美不少小国家还豪气。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没必要硬吞,反倒省事。
细枝末节里,却不是全然和气。近年在北极资源区开发权上,加拿大和美国也争执过。油气、航道利用方式意见对撞,谁也不肯让步半分!每到政策出台,有时加拿大舆论反而担心沦为“小美”,被其影响吃死;美国政客偶尔也不耐烦,指责北方邻居缺乏独立安全意志。然而,每到关键点,两家总能大事化小。从不使出闭关锁国那一套。总算明白了吧,利益早早织成了一张密实大网。舍不得拆,也拆不动。
按理来说,美国本来对一切放眼北方的扩张野心隐约还在。历史为什么总背叛愿望,偏偏让加拿大留在原位不动?政客嘴里不会吐实话,但一代代选民、移民、企业主和老兵,各自站队,相互牵制。哪一天真打起来,说不准还会有“美加联盟”的声音站出来摇旗呐喊。
但反过头想,美国本也得益不少。防线推进,宽厚了不止一倍;合作收获资源,还省下一场战争的消耗。有人说这是战略机智,有人说根本是软弱妥协。立场咋看都说得通,但现实不会修改。美加边境安然至今,武器开不了腔,就这么平静下去,两国小心维护的圈子还有谁能敲碎吗?
也许答案根本不在扩大国土、增加兵力,而是时代变了,战争和并吞的方式早就改头换面。美国没占,但加拿大也没亏。
历史就像旧唱片,有时候钝重、有时候清脆,每个人听到的都不一样。当年烈火中的白宫、北方雪林里的游击队、温柔缠绕的贸易网——全都在复读着同一段答卷:兵力多少、领土大小,确实重要,可拼到最后,强硬和融合,从不是非黑即白。谁说得清,只能静静看着,美国和加拿大这对“奇特室友”,演给世界看的剧本,还要翻多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