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人占四成,爪哇语却当不了官方话,马来人只有5%,马来语却一统全国。”这听起来像反常识,但印尼人早就习惯了。
原因很简单:谁人多谁说了算,在语言这事上不一定管用。

先想个画面——

菜市场里,爪哇老板、巴厘小贩、苏门答腊买手、安汶水手凑一块,各说各话,最后大家自动切到一种“半吊子”马来腔。

不是谁母语好,而是谁都能凑合。

这种凑合,就是马来语在印尼的底色。

历史也帮了大忙。

7世纪的三佛齐王国把马来语当公文,商船带着它跑遍群岛。

13世纪满者伯夷再强,爪哇语也只是“自家话”,对外做生意还得靠马来语。

再后来阿拉伯商人掺进一堆宗教词汇,马来语更像万能胶,粘得牢、扩得快。

荷兰人来了,算盘打得精:教荷兰语太贵,干脆用现成的马来语当“传声筒”。

19世纪末,马来语小学比荷兰语小学多出一大截。

日本占领那几年,连殖民者的荷兰语都被踢开,马来语直接上位,省纸、省人、省翻译。

独立投票时,民族多、母语杂,选爪哇语?

其他岛直接翻脸。

马来语呢,大家都能说两句,谁也不占谁便宜。

语法简单,没复杂的敬语,学三个月就能砍价,半年能吵架,一年能谈恋爱。

于是拍板:就是它。

现在的情况有点微妙。

街头小年轻刷手机、写简历、谈恋爱,全是马来语。

回家跟奶奶说话,才切回本族语。

很多小孩甚至只会听不会说家乡话。

政府一看苗头不对,2004年先松口:地方学校可以开民族语言课。

2017年再补一刀:母语可以当必修课。

但老师从哪来、教材谁印,又是另一回事。

隔壁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也讲马来语,拼写和口音有点小区别,但互通无障碍。

出差、打工、追偶像剧,一条语言通道直接打通。

印尼人出门旅游,一张嘴就能混吃混喝,这点福利,爪哇语给不了。

所以,马来语能当老大,不是因为它高贵,而是因为它够“路人”。
就像Wi-Fi,不是最快,但信号到处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