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丝绸之路”计划始于2011年7月,由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提出。这项战略计划是美国对中亚国家的重塑,力图建立统一的经济体、西化的政治体,但绝对中心是阿富汗——控制住阿富汗才是核心战略目标。巴基斯坦是“新丝绸之路”计划的关键点,分化中巴、阻击中国、稳固中亚。基于此,美国豪掷75亿美元援助,但“新丝绸之路”许诺的投资,却迟迟不来。原因何在?

第一、“吃醋”的印度——第三方阻碍美国投资
美国只援助不投资,少不了印度的从中作梗。作为巴基斯坦的死敌,印度敌视任何惠及巴基斯坦的战略计划,对中巴经济走廊如此,对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也是如此。中亚—南亚能源共同市场的建立,是美国的算盘,但这算盘打响了,将造成印度的孤立。因为能源大网将把巴基斯坦从南亚拖出来,融入中亚,印度在南亚的霸权,也就名存实亡。且美国与巴基斯坦走近,带给印度强烈的不安全感。自己大哥跟自己宿敌走到一块儿,怎能放心呢?
第二、美国的战略——巴基斯坦是阿富汗的“嫁衣”
“新丝绸之路”经济计划试图在中亚打造一个开放、透明、高效的贸易和转口体系,进而保证中亚的经济繁荣和主权稳定。中亚稳定的核心在哪儿?不是巴基斯坦,而是阿富汗!说白了,美国给巴基斯坦的好处,不过是为了保住阿富汗的“民主果实”。增加阿富汗财政收入、稳定阿富汗局势,才是美国撒钱巴基斯坦的目的。换句话说,巴基斯坦在美国的战略布局是个工具国,不过是给阿富汗制作的一件“嫁衣”。阿富汗才是美国战略的绝对中心。阿富汗尚且一片狼藉,美国又怎会花大功夫去培育巴基斯坦的工业能力?
第三、意识形态的冲突——经济为名的颜色革命
以经济倒逼意识形态切换,挤压中俄在中亚的战略空间,也是美国中亚布局的基本考虑。这使得美国的中亚经济计划,带着强烈的意识形态烙印。说白了,美国是希望借助贸易和投资、规则和制度、互动和培训,在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中亚国家,制造一大批兼具经济和政治背景的自由主义者,以期发动新一轮颜色革命。故而,美国标榜让渡小主权换取大主权,一方面按照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强推统一经贸合作标准,另一方面向各国兜售其主观描绘的经济共荣前景。但这经济诱饵,显然无法消弭意识形态冲突,更重要的,它在一开始就埋下了彼此互不信任的种子。不信任巴基斯坦,又怎会进行长远的经济投资?
第四、资本的抗拒——美国资本拒绝远赴中亚
经济战略,需要资本伙伴。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等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金融组织,是美国所依赖的资本力量。但这些资本,却对奔赴巴基斯坦毫无兴趣,甚至设立苛刻标准软拒绝投资。原因显而易见:投资巴基斯坦能赚多少钱?地缘环境动荡、基础设施落后、部落文化盛行……理性的投资者可以判断得出,以巴基斯坦的营商环境来说,投资巴基斯坦,多半是要亏本的。资本寻求增殖,而不考虑地缘博弈,地缘战略目标不足以说服资本掏出真金白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