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古称众多,每个名称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下是对扬州古称的详细梳理与分析:

1. 扬州的古称
- 广陵:这是扬州最著名的古称之一。早在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西北部一带被称为“邗”,后被吴国所灭。楚怀王十年(公元前319年),楚国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命名为“广陵”。此后,“广陵”成为扬州的重要别称之一,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甚至将扬州改为“广陵郡”,直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才恢复为扬州。
- 江都:秦统一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西汉时,今扬州地区称广陵、江都,长期作为诸侯王的封地。东汉末年,扬州地区屡经战乱,但“江都”之名一直沿用。唐天祐十六年(919年),杨行密之子杨渭在扬州建立吴国,以江都为国都,改扬州为江都府。
- 维扬:扬州也被称为“维扬”,这一名称源于《尚书·禹贡》中的“淮海惟扬州”,“维”在这里有“惟”“为”的意思。此外,“维扬”也与扬州的地理位置有关,扬州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因此“维扬”也寓意着其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 邗: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西北部一带称“邗”,属于吴国。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年),吴国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这是扬州地区最早的城邑之一,“邗”也成为扬州早期的重要名称。
- 吴州:北周时期,扬州曾被改名为“吴州”。这一名称体现了扬州在历史上与吴国的深厚渊源,吴文化对扬州的影响深远,从城市布局到文化传承,都能看到吴文化的影子。

2. 扬州名称的演变与历史背景
- 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地区最初被称为“邗”,属于吴国。吴王夫差在此筑城开沟,奠定了扬州早期的城市基础。随着吴国的兴衰,扬州地区先后归属于越国和楚国。楚国在邗城旧址上建广陵城,从此“广陵”成为扬州的重要名称。
- 秦汉时期:秦统一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西汉时,扬州地区称广陵、江都,长期作为诸侯王的封地。这一时期,扬州的经济开始发展,尤其是盐业和铸钱业,为后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扬州地区成为魏、吴两国的军事重地。南北朝时期,扬州屡经战乱,但经济地位逐渐恢复并不断提高。这一时期,扬州的名称多次变更,但“广陵”“江都”等名称一直沿用。
- 隋唐时期:隋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完成了历史上的扬州和今天的扬州在名称、区划、地理位置上的基本统一。唐代扬州经济繁荣,成为东南第一大都会,有“扬一益二”之称。
- 宋元明清时期:北宋时期,扬州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南宋时期,扬州是抗金、抗元的重要战场。元代,扬州的名称和行政地位多次变更。明清时期,扬州依然是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尤其是盐业和漕运,使其经济地位十分突出。

3. 扬州名称的法律与文化依据
- 法律依据:扬州的名称演变与历代的行政区划调整密切相关,这些调整都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例如,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唐高祖武德八年将扬州治所迁至江北,这些行政命令都体现了当时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
- 文化依据:扬州的名称不仅反映了其地理位置和行政变迁,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广陵”之名体现了扬州的楚文化渊源;“江都”之名则与扬州作为诸侯王封地的历史有关;“维扬”则体现了扬州在交通和经济上的重要地位。

4. 扬州名称的现代意义
- 历史文化传承:扬州的古称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承。这些名称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为扬州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例如,扬州的“广陵”之名与广陵文化密切相关,广陵琴派、广陵书派等都是扬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城市品牌塑造:扬州的古称在现代城市品牌塑造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美誉,以及“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称号,都成为扬州吸引游客和投资的重要文化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