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欧何以实现经济繁荣,探寻北欧发达之谜

揭秘北欧何以实现经济繁荣,探寻北欧发达之谜"/

北欧国家(通常指丹麦、芬兰、冰岛、挪威和瑞典)之所以能如此发达,是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
1. "丰富的自然资源:" "石油和天然气:" 挪威拥有世界级的北海油田,这是其经济起飞的重要引擎,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用于建立强大的社会福利体系和进行再投资。 "渔业:" 北海和周边海域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是丹麦、挪威等国的重要经济支柱。 "林业和水电:" 广袤的森林和丰富的水力资源也为芬兰、瑞典等国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和能源来源。
2. "有效的治理和明智的政策:" "高税率与社会福利:" 北欧国家普遍实行高税收制度,并将税收收入用于资助广泛而高质量的社会福利,包括全民医疗、免费教育(从学前到大学)、慷慨的失业救济和养老金等。这保障了公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公平,并减少了社会动荡。 "稳定的政治环境:" 这些国家通常拥有民主、稳定且廉洁的政府,政策制定具有长远眼光,注重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强大的法治:" 严格的法律体系和有效的司法机构保障了产权、合同执行和公平竞争。
3. "高素质的人力资本:" "重视教育和科研:" 北欧国家非常重视

相关内容:


2021年世界人均GDP排名,挪威第5,冰岛第8,丹麦第9,瑞典第11,芬兰第14。

全部在世界前15名,富得流油。

北欧的发达,尽人皆知,但北欧为何能如此发达,你想过没有?

很多网上相关的讨论,绝大多数人都是拍脑袋的认为:

“人口少,资源丰富,能不发达吗?!”

此言差矣。

北欧可不是靠简单卖矿富起来的,它们是货真价实的工业化国家。

北欧的发达,关键在两点。

第一,从历史来看,北欧抓住了一战和二战的机会,弯道超车。

北欧位于德国北部边缘,得益于德国工业化的延伸,起步略晚一二十年。

但是,当德国主动挑起一战和二战,跟欧洲各国打得遍体鳞伤的时候,北欧在干嘛呢?

尽量在英德之间保持中立,谁强大就跟谁做生意。

二战期间,丹麦每年向德国出口10万头生猪,2万只羊,9000头牛所产的肉、羊毛与皮革,此外还有大量乳制品和鱼类罐头。

并从德国大量进口能源(石油与煤炭)和重工业产品(机械,机床,化肥,饲料)。

瑞典更夸张,二战中一边向德国出口铁矿石和机械产品,一边向美国、英国出口军工产品,两边通吃,简直赚翻了。

据统计,仅在1940年到1944年间,瑞典靠铁矿出口从德国国家银行收取了37.3吨黄金,靠轴承出口接受了德国59.7吨黄金。

瑞典的博福斯系列火炮,也曾是当时美国航母和战列舰的标配,相当拉风。

战后的1960年,世界人均GDP前十的国家分别是:

孤悬海外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哈马;

中西欧的瑞士+卢森堡;

北欧的瑞典+挪威+冰岛。

这些国家,很明显都是得益于二战受创伤较少,甚至大有一番斩获的。

第二,从产业来看,北欧各国充分抓住了各自的资源优势,打造出了一系列差异化的垂直产业链。

任何国家、地区、个人,都有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

我们能否在这个世界上立足,并赚到大钱,关键在于发掘我们的擅长点,依靠差异化+垂直整合来提升利润率。

北欧各国,在这个方面可谓做到了极致。

我们从最小的国家冰岛说起,冰岛人口很少,只有30多万人,一战以前主要靠打鱼为生。

冰岛位于大西洋和北冰洋的交汇处,南北冷暖洋流的交汇为其带来了丰富的渔业资源。

冰岛周边有着非常多的鳕鱼,包括绿青鳕和黑线鳕等,还有鲭鱼和鲱鱼,为了渔业资源甚至跟英国打过三场“鳕鱼战争”。

但是靠打鱼,是没有办法成为发达国家的,要想富,还是得工业化。

冰岛的地质条件很特别,它有100多座火山,温泉众多,地热资源丰富,被称为“冰火岛”。

冰岛人抓住了这个特点,地热可以驱动蒸汽发电,使得冰岛的电力成本很低,于是大力发展耗能型工业,生产出电解铝、钢铁、水泥、油漆等化工品,大力出口。

以电解铝为例,冰岛是世界十大铝生产国之一,年产量跟美国处于同一水平。

一个30多万人的小国,能够将一个产业做到世界顶级,足矣。

而冰岛不仅仅满足于地热发电,它又瞄上了旅游业。

火山、温泉、瀑布、冰川、极光,这些极致的风景对游客有着强大的吸引力,2017年的访客量高达220多万人,是冰岛人口的5-6倍多。

一产有鳕鱼,二产有耗能工业,三产有旅游业,每个都享誉世界,就此将冰岛推上了世界人均GDP榜单前十的宝座。

当然,这些产业的探索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十几年前(2003-2007),冰岛有钱了之后就开始作妖,大量投资美国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随后在次贷风暴中赔了个底朝天。

金融是一条让财富滚雪球的捷径,但还是要有正确的姿势。

挪威在这方面,更值得投资者学习。

挪威的人口500多万,比冰岛大很多,国土面积也大得多,但资源环境跟冰岛有相似之处。

首先都靠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挪威有6000多艘海洋捕捞船,是世界十大海洋捕捞国之一。

但挪威更注重可持续发展,它们制定了鳕鱼捕捞的配额制,并利用其冰冷且纯净的海水条件,大力发展海洋养殖。

挪威挑选了利润率更高,在高端市场上深受欢迎的三文鱼重点发展。

挪威如今拥有全球最先进的深水海洋养殖技术,世界最大的5家三文鱼养殖企业有4家来自挪威,分别是Ma­r­i­ne、Ce­r­m­aq、Le­r­oy、Sa­l­m­ar,还有一家Aq­u­a­C­h­i­le来自智利。

由此,挪威也成为了世界最大的海产品出口国,2021 年出口了 310 万吨海产品,价值约合121 亿欧元。

在中国市场上,挪威三文鱼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

挪威也跟冰岛一样,拥有先天优越的山水资源。

挪威境内拥有众多的高山峡谷,这些峡谷都可以转化为低成本的水力发电。

如今,挪威是欧洲最大的水电国家,水电站多达1000座,96%的电力供应都来自水电。

于是跟冰岛一样,挪威也走上了耗能型工业的发展之路。

今天,挪威是世界第八大电解铝生产国,镁产量世界第二,也是世界主要的铁合金生产国之一。

挪威的高山、峡谷、瀑布、海洋的组合,形成了世界知名的挪威峡湾,风景壮丽,旅游业自然也是不能错过的。

跟冰岛主要吸引背包客的探险式旅游不同,挪威重点发展的是高端邮轮旅游。

挪威邮轮公司是市值排名第三的世界级邮轮公司,由于疫情原因,2022年的市值只有60亿美元,是疫情前250亿美元的四分之一。

邮轮和星级酒店、赌场,是旅游业中最好的三种商业模式之一,它们主要服务于有钱人,毛利率高、品牌效应明显,赚钱能力是最强的。

令人惊叹的是,挪威不仅提供邮轮旅游服务,还是世界主要的豪华邮轮生产国之一,全球最大的邮轮“海洋绿洲号”就是挪威企业建造的。

挪威的高端造船业技术,来自它的第三根支柱:油气产业链的发达。

二战之后,英国在北海发现石油,跟英国隔海相望的挪威很快就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之一。

今天,挪威是欧洲第二大油气生产国,仅次于俄罗斯,欧盟20%以上的天然气来源于挪威。

油气资源也成为了挪威最大的出口产品,占比在50%以上。

但挪威又不仅仅依靠于卖矿,它依靠自我奋斗,发展出了一系列相关技术和产业。

挪威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至今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顶尖的深海石油钻探、开采和运输公司。

凭着这门手艺,St­a­t­o­il也是里海、西非安哥拉、委内瑞拉和巴西等海上油田的主要开发者之一。

跟随在St­a­t­o­il后面的,则是挪威一大批由造船厂转型而来的海工设备企业。

虽然由于成本问题,挪威的造船厂在规模上已经落后于亚洲,但是在两个领域挪威仍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一个是高技术含量的海工设备零部件和特种船舶,比如动力推进系统、管道系统、钻井设备、定位系统、海工支援船(OSV)等等。

另一个是海洋工业软件,由挪威船级社(DNV GL)推出的海洋工程分析软件Se­S­Am,在业内享有盛名。

挪威船级社成立于1864年,是世界最大的海洋风险管理服务机构,业务包括船级服务、认证服务、软件技术服务,在全球10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员工逾9000人。

海洋石油的开采和运输是一门高风险的生意,天气、维修保养和运营意外都可能导致油气的泄露和爆炸,造成巨大损失。

挪威的发达体现在这里,它生产的海洋石油仅占世界的8%,却运营着世界10%的油气运输船队数量,并占据着世界船舶检测、认证、海事保险市场20%的份额。

挪威首都奥斯陆目前是欧洲最重要的海事知识中心,在海洋金融、法律、风险管理方面拥有数千家企业。

以海事金融为例,DNB挪威银行是世界主要的几家提供船舶融资、海洋能源融资业务的银行之一。

DNB挪威银行还管理着世界上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挪威主权财富基金。

挪威人几乎都拥有一个基本共识及担忧,一旦石油资源枯竭,挪威经济何去何从?

即使短期内石油产量还能维持,但是油价周期性的大幅波动、人口的老龄化、产业单一缺乏抗风险能力等问题,也使得挪威人倍感焦虑。

经过多年的公开辩论,他们达成了一致意见——

基金投资,是财富稳健增长的最科学道路。

基金投资有两大优势:

第一是风险分散化,通过在全球市场的分散投资,收益来源多元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挪威本国产业单一的困扰。

第二是长期成长性,通过在美国、亚洲等经济发展良好的地区进行投资,能够分享它们的产业成长利润。

从长期来看,股票是收益率最高的投资渠道,没有之一。

只要遵循科学合理的投资之道,比如指数式投资,获得年化6%的收益率是大概率的事情。

(标普500、沪深300指数的年化收益率都在6%左右。)

因此,从1990年代开始,挪威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主权财富基金,挪威政府获得的石油收入都被转存到主权基金中,通过在全世界的股票投资实现“钱生钱”。

截至2022年,这只基金的资产规模高达1.27万亿美元,在有数据的24个财年中,有19个财年取得了正收益。

自从1998年以来,基金总体盈利6.327万亿克朗,年平均回报为6%。

其投资组合有超过9000只股票,截至2022年6月底,前20大重仓股为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雀巢、罗氏、台积电壳牌特斯拉、Me­ta、阿斯利康诺和诺德联合健康诺华制药、AS­ML、伯克希尔哈撒韦、强生埃克森美孚三星电子英伟达

从这个持仓组合来看,基本可等同于标普500指数

对于其回报率,挪威人是非常满意的,试想发达国家一年的GDP增速也就1-2%左右,又有几个产业能达成年化6%的增速呢?

难怪挪威主权基金的CEO Yn­g­ve Sl­y­n­g­s­t­ad曾经在声明中说:

“在全球金融市场投资获得的回报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可以与再次发现石油相提并论。”

这便是挪威在数十年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三大产业链:

海洋资源:水产捕捞-三文鱼养殖

山水资源:水力发电-耗能工业-邮轮旅游-邮轮设计和制造

油气资源:深海勘探和开采-钻井平台-工业软件-炼化加工-石油运输-海事保险-投融资银行-法律税务-主权财富基金

这种基于资源的独特性,不断深入挖掘并打造垂直一体化产业链的思路,才是挪威成就顶尖发达国家地位的关键。

————

跟冰岛和挪威相比,芬兰的人口不算多,只有500多万,却是北欧各国中人均GDP最低的,这又是为什么?

主要由两点造成:

第一,历史起点更低。

芬兰曾长期是沙俄殖民地,一战中才趁着沙俄帝国的崩溃而独立,二战时又跟苏联打了一场惨烈的苏芬战争,损失惨重。

第二,芬兰的高价值资源更少。

芬兰境内的渔业、能源、矿产资源都不多,唯一有优势的就是遍布全境的森林了。

直至今日,芬兰的核心产业有三块:造纸、通信设备、机械。

首先,芬兰将森林、木材加工、造纸这条产业链做到了极致。

2020年,芬兰生产了800多万吨的纸产品,其中90%都拿去出口了,当然这产量也不算大,仅占全球年产量的2%左右。

但芬兰却拥有世界十大纸业巨头其中的两家:芬欧汇川、斯道拉恩索。

两家公司都是在上百年的历史中,在全球不断收购纸业资产而壮大的,因此控制了许多国家的木材和纸品产能。

然后,一些造纸业的出局者,转型向其它行业发展,意外创造了新的机会。

诺基亚便是其中的代表。

诺基亚原来是1868年,采矿工程师艾德斯坦在诺基亚河边创办的一家纸浆厂,靠着周边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低成本的水力资源而逐渐成长。

咦,一个毫无技术含量的纸浆厂怎么会变成世界闻名的通信设备巨头的呢?

一切都是资本家的“魔法”。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已打了4年,各种资产极度贬值。

趁着这个机会,芬兰商人爱德华·波隆趁机将诺基亚收购,这位波隆先生可以被视为是芬兰版的“巴菲特”,一生都在寻找低价抄底的机会。

1922年,波隆又收购了芬兰电缆厂,并在随后的数十年间通过收购和投资将业务扩张到轮胎、胶鞋、塑料、铝制品、子弹、电容、电机、电视、电子产品等等。

业务包罗万有,完全是靠资本联结在一起,颇有“伯克希尔哈撒韦”的风采。

比如1984年,诺基亚便收购了北欧最大的电视机公司Sa­l­o­ra,和计算机公司Lu­x­or。

1988年,诺基亚又趁着股灾的机会,低价收购了爱立信的信息系统业务,从此跃升为北欧最大的高科技企业。

在这个时候,诺基亚历史上最伟大的CEO约玛·奥利拉上任了。

奥利拉是一位银行家,毕业后就在花旗银行工作,花了7年时间从基层员工一直做到了高管层,然后跳槽去诺基亚财务部担任高管。

1990年前后,芬兰国内受到苏联解体的影响,经济动荡不宁,诺基亚的各个业务也出现了大量亏损。

1992年,奥利拉临危受命,上任总裁兼CEO职务。

直到2012年离任董事长,这位伟大的企业家见证了诺基亚历史上最辉煌的20年。

作为银行家,奥利拉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重新审视诺基亚的资产负债表,基于旗下业务的盈利能力将发展潜力较差的业务一一出售。

就这样,造纸厂、轮胎厂、电缆厂、电视机和计算机业务,都被卖掉了,回笼的资金被聚焦投入到最有前景的业务上。

通信设备和手机,从此成为了诺基亚的主业,在1990年代移动通信向GSM数字技术升级的过程中,诺基亚脱颖而出。

1992年,诺基亚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GSM手机——诺基亚1011,能够存储99个电话号码,具备90分钟的通话时间。

1994年,诺基亚2110推出,这是第一款具有大屏幕,可以收发短信的手机,本来预计能够卖出40万部,最后销量竟然达到了惊人的2000万部,轰动了世界。

1996年,诺基亚推出8110和9000系列,前者具有创意的滑盖功能,滑盖滑开就能接听电话,非常酷;后者是智能手机的雏形,可以收发电子邮件,处理文档和表格。

1997年,诺基亚6110发布,首次内置了贪吃蛇游戏,它能利用数字键盘来操控蛇,不断吃掉果实,趣味无穷,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1998年,诺基亚5110和8810发布,前者加入了可更换面板的设计,时尚感十足;后者取消了外置天线,采用了镀铬滑盖,极具高级感。

也正是在1998年,诺基亚击败了摩托罗拉,成为新一代手机霸主。

诺基亚的成功,得益于它抓住了GSM数字技术的机会,通过率先支持短信、电子邮件、游戏等功能,以及滑盖、可更换面板等时尚设计,从而风靡世界。

1999年,诺基亚3210发布,内置天线、T9文本输入、自定义铃声、可更换面板、内置三个游戏和一个非常便宜的价格,让这款手机在青少年中备受追捧,最终销量达到1.6亿台,是史上最畅销的手机之一。

2000年,诺基亚在全球手机市场上的份额达到了30%,几乎是第二名摩托罗拉的两倍。

在1996-2001年的五年时间里,公司营收从65亿欧元增长到310亿欧元,增长了5倍,成为了全球科技界最耀眼的传奇。

并且,这个传奇一直保持到了2010年第二季度,当时诺基亚的手机市场份额约35%,仍遥遥领先于第二名三星的20%份额。

但危机已经出现。

随着苹果初代iP­h­o­ne在2007年发布,和高清大屏智能机iP­h­o­ne 4在2010年6月的发布,一场智能手机革命拉开了大幕。

谁能料到,由于迟迟不愿意支持安卓智能系统——

仅仅过了两年,2012年,诺基亚便被三星超越,让出了世界手机霸主的宝座。

又过了一年,2013年,市场份额快速萎缩的诺基亚手机业务便被微软以38亿欧元的低价收购了。

科技产业的变化就是如此的快,这个最高市值曾高达1100亿美元的巨头仅仅在几年间便土崩瓦解。

据说那一年,亲手将诺基亚做大,又亲眼见证着诺基亚衰败的奥利拉含着眼泪对媒体说:

“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当然,诺基亚的手机业务虽然没了,面向B端的通讯设备业务还是有的。

2013年,在卖掉手机业务后,它便将钱拿去收购了西门子的通讯设备业务,2014年又收购了阿尔卡特朗讯,再加上2010年收购的摩托罗拉通讯设备部门……

连番并购后,诺基亚一跃超过了爱立信,成为仅次于华为的世界第二大通信设备龙头。

这轮转型,可谓是诺基亚的绝地求生:

当时几个被收购的对象,都是亏损连连,诺基亚差一点就资金链断裂;

为了生存,诺基亚不仅卖了手机业务,还将鼎盛期买入的一些其它业务也全部卖掉,比如在全球车载导航市场占据90%份额的he­ro地图;

诺基亚将全球所有4万名工程师都聚集在一起,加班加点攻克5G技术,才终于在几年后的5G设备更换潮中超越爱立信,赢得了生机。

多年之后,诺基亚董事长李思拓感慨道:

“在今天的近10万诺基亚员工中,只有不到1%的人还持有2012年的工卡。”

科技产业的竞争,残酷如斯。

今天,诺基亚仍然是芬兰的一线大企业,但市值最大的公司已换了主人,它是来自机械行业的龙头:通力电梯。

这家世界级电梯巨头,起家于1910年的一个机器修理店,后来代理进口电梯,1918年开始自主研发生产。

不过数十年来,规模都很小,毕竟芬兰人口有限,市场狭窄。

要想突破做大,还是得靠资本的力量,通力电梯是靠着三次“逆向收购+长期持有”而晋升为电梯界龙头的。

1968年,全球股市深陷越战危机,肯尼迪总统被暗杀,德国“经济奇迹之父”艾哈德政府倒台。

通力抓住机会收购了瑞典电梯公司As­ea-Gr­a­h­am,业务量增长了三倍,一跃成为北欧市场最大的电梯和扶梯制造商。

1974年,经过石油危机和水门事件的连番打击,美股道琼斯指数在两年内(1973-1974)下跌了45%。

通力再一次抓住机会,收购了西屋公司的电梯业务。

当时西屋公司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工业巨头,在能源、交通、通讯、军工领域都有庞大的业务线,以及十几万员工。

可惜,规模大了,业务庞杂了,就容易出现大企业病,多而不精。

通力却一直专注在电梯领域,因为专注而实现了更高的利润率,买下后很快就成为了欧洲电梯龙头。

1994年,美国第四大电梯企业蒙哥马利公司陷入经营困境而挂牌出售,通力果断买下,再次实现了规模的壮大。

就这样,三次抄底,让通力从一个芬兰的小电梯厂跃升为了世界电梯三巨头(另两个是美国奥的斯、瑞士迅达)之一。

相比起通信产业的快速变化,机械行业的变化要缓慢很多,更看重质量和经验的积累。

也因此,通力能够专注在电梯行业,稳扎稳打,一步步的收购扩大业务规模,竟然在数十年后最终超越了芬兰的科技霸主诺基亚。

————

芬兰的邻国瑞典,虽然是北欧最大的国家,拥有1000万人口。

但在地理资源和产业链的打造上,跟芬兰却是十分相似。

首先,瑞典也有很丰富的森林资源,木材加工业发达,孕育了宜家家居、利乐包装两大巨头。

宜家家居是世界最大的连锁家居卖场,从设计、生产到零售端,一手包办,差异化明显,因此能独享较高的利润率。

宜家老板英格瓦·坎普拉德在2018年去世前不仅是瑞典首富,也是欧洲十大富豪之一。

利乐包装是世界最大的无菌食品包装企业,世界上大部分的牛奶、果汁和饮料的纸盒包装都是由利乐提供的。

1960年代的时候,利乐包装公司的老板鲁宾·劳辛投入了大量的金钱进行研发。

他通过高温杀菌技术+纸盒中添加铝箔防护层的方法,让牛奶在常温中也能保存更长时间,这被誉为是“食品加工技术在20世纪取得的最重要进步”。

当鲁宾·劳辛在1983年去世时,他已是瑞典富豪榜上数一数二的人物。

瑞典的第二大产业是通讯设备,这个国家同样有一家蜚声世界的龙头爱立信,鼎盛时通讯设备和手机业务与诺基亚互为瑜亮。

不过,和诺基亚不同的是,爱立信是纯正的自主研发型企业。

它1876年从电报机修理店起步,随后在电话机诞生没多久便跟进自主研发,从固话通信设备到移动通信设备,爱立信一步一个脚印,发展成行业巨头。

另外,和芬兰略有不同的是,瑞典有更多铁矿资源,已探明的铁矿储量大概有36亿吨,是欧洲最大的铁矿石出口国。

因此在二战中,德国不愿意得罪它,从瑞典进口了大量铁矿石。

有铁矿,有廉价的木材充当燃料,一战二战中又获得了中立国红利,瑞典的机械工业因此在20世纪上半叶获得了飞速发展。

那时候,瑞典的采矿、冶金、机械工业有多繁荣?

据说元素周期表上的118个元素中,瑞典科学家发现了其中20多个,仅次于大英帝国。

发明家诺贝尔一生有255种发明,其中129种是炸药,专为采矿而研发的。

直到今天,瑞典的机械产业仍是世界第一流的:

轴承龙头斯凯孚、空气压缩机龙头阿特拉斯·科普柯、卡车龙头沃尔沃、采矿设备龙头山特维克、锁业龙头亚萨合莱,家电龙头伊莱克斯,机器人龙头ABB的一半血统也来自瑞典。

这里重点说下斯凯孚和亚萨合莱。

斯凯孚是世界最大的轴承企业,在全球拥有80余家工厂,占世界轴承产量的20%。

这家企业完全就是靠并购做大的,自1907年成立以来,通过近百次并购不断进入各个细分领域,以及各个地区市场。

斯凯孚的创始人斯文·温奎斯特是个发明家,是双列自动调准式滚珠轴承的发明者。

但瑞典毕竟是个小国家,一家瑞典企业如何快速走向世界呢?

发明家温奎斯特选择了用资本的技巧来实现目标。

1916年,一战打得正酣,全世界都动荡不宁,温奎斯特将公司推向瑞典斯德哥尔摩交易所上市,然后用融来的钱一口气收购了4家企业。

其中有两家是位于美国费城的He­ss-Br­i­g­ht制造公司和At­l­as滚珠公司,让他成功实现了对美国市场的拓展。

不过,在此后的半个世纪里,斯凯孚仍然只是北欧轴承龙头,全球市场上仍然有德国的舍弗勒,日本的NSK、NTN、THK,美国的TI­M­K­EN等企业跟斯凯孚激烈竞争。

轴承这个行业有两个特点:

第一是技术门槛较高,因此能获得不错的利润率。

轴承看起来不起眼,但它的质量和工艺往往决定了一个机械产品的耐用程度,被称为“高端产品的关节”,因此下游客户往往愿意选用大品牌的产品。

第二是产品种类极多,几乎每一类机械和交通产品都有对应的专用轴承。

因此市场上的轴承品种超过了十余万种,这么多的品种,必然导致市场的分散。

每一种产品,如果都通过自主研发来进入,效率将是十分低下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收购,抓住周期低谷的机会,大量抄底各个细分领域的龙头。

1985年,Le­n­n­a­rt Jo­h­a­n­s­s­on出任斯凯孚董事长,Ma­u­r­i­tz Sa­h­l­in出任CEO,在两人接下来十几年的合作中,斯凯孚实现了飞跃式的增长。

当年,斯凯孚在瑞士苏黎世证交所和美国纳斯达克两地上市,募了一笔大钱。

正是用这笔钱,让它得以抓住了1987-1994年之间全球资本市场的低迷机会全力抄底。

这段时间,全世界发生了什么?

让我们回忆一下:

1987年美国股灾,两个月内美股下跌了36%,造成全球资本市场被抛售。

1988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社会主义阵营开始收缩。

1989年柏林墙倒塌,东欧各国政府纷纷垮台。

1990年波罗的海三国宣布脱离苏联独立,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1991年苏联解体,海湾战争爆发,南斯拉夫内战爆发,美国爆发战后第三次地产危机,日本房地产泡沫开始破裂。

1992年南斯拉夫解体,捷克斯洛伐克分裂,美国洛杉矶大暴动,抢劫和纵火持续一周,约1万人被逮捕。

1993年南斯拉夫内战进入最惨烈阶段,20多万人参战。

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造成100万人死亡,俄罗斯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

这是二战以后全球政治最动荡的八年,资本市场的波动也非常巨大,给了优秀的投资者以充分的机会去抄底。

1987年,斯凯孚一口气买了4家公司:瑞士Ja­c­ob AG公司、瑞典Tr­a­n­s­m­a­t­ic公司、荷兰At­e­co公司、意大利滚珠螺杆制造公司Ga­m­f­i­or。

1988,斯凯孚收购奥地利轴承公司SWG,和英国AM­P­EP公司,后者是世界著名的飞机用滑动轴承制造商。

1989年,收购美国公司Pa­l­o­m­ar,这是一家生产监测滚动轴承工作状态的设备公司。

1990年,连续收购了7家公司,包括两家密封件公司、一家钢材高速切割工具公司、一家激光测量仪企业、一家振动监控设备公司等。

1991年,收购了瑞士一家为纺纱机生产高速主轴的公司SMM,以及另外几家东德工厂。

……

这8年间,斯凯孚合计收购了20多家公司,进入了十几个不同的细分领域,从此跃升为全球品类最齐全的综合轴承平台企业。

低价抄底,不仅是轴承龙头斯凯孚切入细分领域的捷径,同样是锁具之王亚萨合莱长成跨国巨头的奥秘。

亚萨合莱是瑞典市值十强之一,市值200亿欧元,在全球60个国家拥有工厂,5万名员工,占有全球10%以上的锁具市场份额。

锁具是这样一个行业:

技术门槛不高,品牌效应不明显,市场极度分散,企业普遍缺乏成长性,主要依靠渠道优势在某个区域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

你很难想象,这么一个看上去平庸的行业,也能诞生一个市值200亿欧元的跨国巨头!

并且在1994年之前,这还是一个业务主要集中在北欧的企业,仅仅20年时间,就将生产基地和渠道网络覆盖到了全球每个角落,成为锁具行业的巨无霸。

达成这一切的,依然是并购。

1994-2014年,该公司在全球并购了300多家公司,让亚萨合莱拥有了以下这些地方的龙头品牌:

瑞典的AS­SA、BE-SAM,芬兰的AB­L­OY,挪威的VI­N­G­C­A­RD,

德国的IK­ON、Eff-Eff,法国的VA­C­H­E­T­TE、JPM,以色列的MUL-T-LO­CK,

美国的YA­LE、SAR-GE­NT、HID,澳洲的LO­C­K­W­O­OD,新西兰的In­t­e­r­l­o­ck,

韩国的BE­ST Me­t­a­l­i­ne、iR­e­vo、Ga­t­e­m­an、An­g­el、Ki­ng,

中国的固力锁具、盼盼防盗门、国强五金、保德安、神飞利益、多麦克司、北京天明、龙电、三和,

以及其它国家的数百个品牌……

大多数人或许都没有听过“亚萨合莱”这个名字,但是以上这些品牌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不管你用的是什么品牌,最终的利润都会流入到亚萨合莱的账户中。

亚萨合莱认为,五金行业是一个很传统并且极度分散的市场,渠道阻力是最大的问题,要破解增长的瓶颈唯有依赖于并购。

并购的最佳时机就是在经济低迷和股市持续下跌的时候。

这时候,市场信心缺乏,企业老板很多想退出、转型的,投资者不仅可以捡到便宜货,而且可以轻易分辨
发布于 2025-08-28 23:59
收藏
1
上一篇:北欧五国高福利揭秘,为何连美国人都羡慕,他们究竟靠什么赚取财富? 下一篇:新加坡本地人热衷微信,揭秘其社交魅力背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