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评|中秋月圆夜,四海同庆共婵娟祝团圆
这是一篇根据“新华时评|月满祝团圆 四海共婵娟”这个标题所写的评论文章草稿,旨在体现官方媒体评论的风格和立场:
---
"新华时评:月满祝团圆 四海共婵娟"
又至中秋,月华如水,洒满神州大地。当那轮象征团圆与丰收的明月冉冉升起,家家户户围坐,共赏明月,互道祝福,一份浓浓的亲情与乡愁便在温馨的节日氛围中弥漫开来。“月满祝团圆,四海共婵娟”,这不仅是一句美好的祝愿,更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文化情结与价值追求。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承载着“团圆”的核心内涵,寄托着人们对家庭和睦、生活美满的向往。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无论身处何方,游子们总希望能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一桌团圆饭,一轮中秋月,映照着的是中国人心中最温暖的画面,凝聚着的是血脉相连的亲情力量。这份对团圆的执着,是中华文化深植于人心的体现,也是维系家庭、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纽带。
“四海共婵娟”,则展现了中华民族“天涯共此时”的广阔胸襟与深厚情谊。浩瀚的宇宙中,同一轮明月高悬,它跨越山海,连接着海内外的中华儿女。无论你身在祖国的
相关内容: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 题:月满祝团圆 四海共婵娟
新华社记者尹思源
又到一年中秋。自古以来,在中秋月圆之夜,赏月、吃月饼寄托着中华民族对阖家团圆、幸福美满的美好向往。如今,丰富多彩的中秋节庆祝活动在全球各地上演,不同语言、肤色的人们欢聚一堂,在音乐、诗文、美食中共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中秋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天上月圆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浪漫情怀。文化如水,源远流长。与中国一样,亚洲多国也有庆祝中秋的传统。韩国将中秋称作“秋夕”,在这天有吃松饼的习俗;日本把中秋节称为“月见节”,吃团子、赏月是当地的庆祝方式;越南将中秋节和儿童节相融合,灯笼和玩具在这天必不可少……就像月饼口味各异,中秋在不同国家展现着多姿多彩的文化魅力。但不论形式如何变化,团圆、美好的寓意不曾改变。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体验中秋习俗、感受中华文化。今年中秋节前夕,巴基斯坦商人布莱恩在天津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第一次尝试亲手制作月饼;来自俄罗斯的英语教师西玛在河北任丘写书法、做月饼,学习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在河北北戴河,76名留学生一起聆听了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哈萨克斯坦留学生乌尔博尔辛·奥潘诺瓦希望,回到哈萨克斯坦后能向家人介绍中秋节的故事。当这些外国友人回到本国,中秋文化里祝福团圆的美好情感、倡导四海共邀明月的宽广胸怀便随他们一起传到世界各地。
放眼海外,中秋节早已和春节、端午节一样,成为中华文化与各国文化加速融合的“催化剂”。在德国柏林,众多中华文化爱好者在中秋诗会上体验投壶、扇面绘画、书法等文化项目;在澳大利亚,一场中秋晚会吸引了各界友好人士和华侨华人参加;在巴西、比利时、克罗地亚等地,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也为当地增添了别样风采……这些活动与当地地理人文环境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一幅幅独特的中秋风情集锦画,或热烈奔放或含蓄隽永的庆祝活动让传统中秋佳节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
四海共婵娟,中秋文化“出海”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新的契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秋文化中的“团圆”“美满”“丰收”等美好愿景契合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促进合作共赢的美好意愿。中华传统节日在全球掀起阵阵热潮,为全球文化图景增色添彩,让“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意涵日益深入人心。正如伦敦威斯敏斯特市市长罗伯特·里格比所说,华侨华人群体为本地增添了“独特而美好的视角和历史”,丰富了文化多样性,而在中秋传统佳节期间,人们更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以中秋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饱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外文化交流将进一步推动中外民间交往,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民心相通、互学互鉴,为消弭分歧、增进合作贡献力量。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