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六十,探寻古代教育智慧的精髓
您提到的“大学之道《六十》”似乎是指《大学》这一篇经典的儒家著作,并且您可能是指其开篇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前六字,或者是指《大学》的第六章。
《大学》是儒家“四书”之一,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后人编辑。它提出了“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治国理论。
如果您是指《大学》开篇的前六字“大学之道”,那么它的意思是: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并光大每个人内在的光明德性。
如果您是指《大学》的第六章,那么这一章主要阐述了“诚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诚意达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境界。
请问您具体是指哪一部分呢?我可以为您提供更详细的内容或解释。
相关内容:
1、安,身心俱安;安就是放松从容,是一种静水流深的深沉与力量。人有力量才能驾驭高耗能的“虑”。
2、知止者,以至善为标尺也。
得者,明明德之得也,修身之得也,非欲望之得也。
3、知先后,心里先有志,有目标。人有目标,才知道要去哪,才能专注于“行”道。
4、(续前)“众”则是“我”的视角,“我”之外皆是“众”。
至于至善,不是要求过程的完美无瑕,而是强调“善”的无前提、无条件、无目的。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三者为一体。
明明德,方为真德。
亲民(或新民),这个“民”亦可理解为“众”或“他人”。“民”是治理者的视角,“众”则是“我”
5】、从这里引申一下,万事万物皆要知所止,这里的止即是以我,作为人这个概念范畴的目标和目的是什么?所以一件事或者一个物对上一个我,哪里所止一上来马上知道,然后再定静安虑得,人要在事上练
6、大道至简,至慧,无处不在。
但关于第一步在于我们有没有闻其大道后,身体力行。
知行合一是第一步要做到的事情,不然读那么多书,懂那么多道理也消除不了烦恼。
从止,定,静,安,虑,得做起,知止是关键。
7、明德本具,大学之道谓明明德。如镜子可映照万物,是它的基本属性,而明明德可以理解为擦镜子,擦的干净,才能映照出物体本来的样子。不然总会有污渍尘土,妨碍看清自己,看清镜子所照之物。
8、这里的止就是确定的意思。确定自己的三观、使命、认知等等。知道了这些才有定、静、安、虑、得,不然心就会躁动,做事也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这样就更别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9、知道自己的追求和理想生活所在,也知道自己的得失,付出。然后就可以在追求确定性,排除不确定性,建设稳定的生活方式。知道理想实现的正确的打开方式,知道管理层的得失,而后就会遵照自然的规则,常识来持续努力,耕耘付出。
10、在乎,激发民众的善意和创新精神,激发人民的活力和生活的积极性。
11、礼,有学问思辨之功。天理之心,无须学问思辨。冬暖夏凉,心(心之体)自知,自知而事忠孝,何来学问思辨,其源天理自然。
以礼,以学问思辨度冬暖夏凉,则心受拘束,非冬暖夏凉之自然之拘束,而是人事教化之礼之拘束。礼,由人之自知、自然。以礼度冬暖夏凉之自然,岂不本末倒置?
至善,先自知,人事之自然,后以人知事物而由事物之极,此谓心之体、天理之极。
12、明明德,在知。亲民,在行。亲,动词。民,百姓。亲民,与民共情。知明德,在义利。亲民,在情理。
13、记得五四运动期间,志士仁人为挽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中,创办《新民晚报》。“新民”和“亲民”,两种说法。革蔽除旧,我们需要“新”。苛政厉法,我们需要“亲”。
14、儒家的至善是仁,道家的至善是道,法家的至善是法,兵家的至善是不战…
15、所求为事,所见为物。
16、礼从常理中来,用到日常生活里。博学于文,却无法与生命,生活联系,这种博学只能是自己寻求优越感的工具。
17、学,小儿在屋内学字;习,一日数飞。观字百回是学,提笔千遍是习。学习,自始而终,是心与性,知与行合一。
18、天命,生而知之;率性,知而行之;修道,惟精惟一。
19、以阳求阴,是正念。行乎诸善而正念。以阴结阳,是悟性。悟自性,正乎心而行无咎。
20、包以德也,是所谓积善有余庆。施以力也,是内而外,小而大,须著于行。
21、捭阖,虚实也。权衡轻重,然后度数。不知其实,不用虚,不知其虚,不用实。料其情,结其诚,是去虚就实。然离合有守,张弛有度,收放有定,不得定不用离合,不知止难从其志。
22、诡道,是常道,是人道。圣人,先贤,不肖,善人,恶人,都是人,所以自古至今,道一也。
23、亢者,是不明。不知進退,不知存亡,不明得失。是升斗之論。
24、六爻為六時,六時即本末先後,知其本末先後為認命,認命而知命,知命而明易變之理,明易變而乘運,乘運謂之正性命。故可言之:易經之象數理,象為著,是簡易;數為跡,是變易;理為微,是不易。易經之理為正性命之理,以其不易,推為百經之首;以其不易,流傳千年不朽。人之性命不正,茫茫然冥行妄作,頹頹然穿空而思。
25、善恶是念,若此心恒动而不生念,则无甚善恶之分。无善无恶,心之本体。有善有恶,念之所发。发而起意,意必然着于迹。所以有所谓论心论迹。不着于迹,是心恒动而不起念;稍着于迹,是心乱念杂意浮气躁,则与心之自性远矣。
26、心在腔子里,在此身,所以先要收敛功夫。善为眼耳鼻舌身,心定于一处为信,充实为美,充盈有辉为大,大而外化成象是圣,圣不可知为神。从混沌,茫茫然到善信美大圣神,必要收敛功夫。从眼耳鼻舌身修起,不断充盈外化,将天下当做此身,则众人眼耳鼻舌身之可欲,即是吾身之可欲。意在收敛。惟有自慊,惟得此心,可美大圣神。
27、喜怒哀乐不发,非是无喜怒哀乐,而是知喜怒哀乐而不生念起意。发而中节,是心念意一以贯之,所以与自性相和,与自性和,与天地和,无所不和。
28、喜怒哀乐不发,非是无喜怒哀乐,而是知喜怒哀乐而不生念起意。发而中节,是心念意一以贯之,所以与自性相和,与自性和,与天地和,无所不和。
29、是谓善信美大圣神。循环无端,无始无终。理义无定无尽,所以贵在知止,止于至善。
30、冲漠无朕,万象森然。无始无终,循环无端。心恒动,念恒生,意恒起,以心动念生意起为患,所以有病痛。看得明白,心恒动而不生念,念丛生而不起意,意兴起而不着于迹。此谓自好,谓本自具足,是为克己,是自慊。
31、日间功夫,只在克己自慊。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有着同一个特点,即simplicity combined with complexity. 如果旋律线复杂,那么相对的,鼓组和贝斯,其他低音部分律动会简单很多。纷扰则静坐,懒看书则看书,是要自我满足,这话反过来说也对,静坐久了要热闹一些,看书久了则需要懒一会儿,放空一会儿,这是克己自慊,一直静坐,一直读书,反久而成病。因病而药,应该是这个意思。
32、如树木之根,亦动亦静,动如是,静如是。实则为一,此一不可名,不可道,故循前人,名之为“天理”。 若已知动静内外,则无名可也。
33、人之本性,非善非恶,谓其本然。言善为始其善,言恶为终其恶。心一也,然有道心人心,君子小人,知行分说,是为教化导引之用。如果脱出其文字桎梏,查其精微之处,其神同,其理通,其心一。
34、心致本然,是谓约理,思行素其位则事事应得。世间文法万千,事理多变,常常不能守其心,此心如渡海浮囊,随风浪而动,所以总有认知偏差。是要此心念念守得定,若远航之船舶,锚定则虽浮沉依旧,但此心定得,此念守得,于是行时便行,停时便停。
35、所言皆应,所行皆然,不在命运,在此心明澈。心中有念,则百转千回念得现,心中无念,槁木死灰。心正意诚,则念定不偏不倚,心有戚戚,则念念守不住,念念现其一角,杂糅不合,终是枉然。
36、至诚即是忠,一是正心诚意,如好好色如恶恶臭;二是未发之中,喜怒哀乐不发,心恒动而不生妄念;三是忠实,对自己和他人的坦诚,阳光,真切,诚恳。
37、常有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的说法,实际fake一直都是fake,此心不明,千头万绪不止,千人千面,面面相觑,终究由谎言起随谎言落。抛去那些所谓封建旧识,本末先后在人的生活生命中极其重要。下次想做什么了,先内观此心,缘何有念,一个伪需求,错误的念头必然会导致行为的偏差。我想当时所谓三省吾身,也旨在一以贯之,而不在忠信习。三是讲求,各人不同,省是精一,知所自性。
38、很多人对君子小人的误解是深的,这些所谓小人,归根结底还是触动了你的利益得失,所以有小人之说。君子小人是人为制造的二元对立,解释权只在已经逝去的先贤手中,讲到底是个不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迂腐观念,奈何早已深入人心。如果你心中常有君子小人之别,仔细回想一下,不论你是否自居君子,干的应该都是小人做的事。
39、智,知进退也;信,众不疑也;仁,各得其所也;勇,形势也;严,无罅漏也。
40、那不是以阳结阳,我认为是要表达,别人说长生我们对安乐,他言富贵我对尊容,他聊苦难阴言我们可对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目的是同理心,同频共振,和光同尘。目的形成“我们”的概念,增加自己对他的影响力,影响力这本书非常建议读一读
41、自由是自律造就的,不自律就被他律,就不自由,自律就是辎重,有辎重在身在哪都燕然
42、一个物件,拥有是利,但有两种情况,有之,就是很喜欢它,反而无法发挥它的作用,无之,就是无所谓,所以拆卸挖空它,反而发挥它的作用。 无心生大用,有物不通神。 对于想要的东西要以无之的心态去获取。
43、人有才智高低,就有精英和普通,精英创造占有更多价值,新中国全部资源重新分配不是常态,普通人创造1,精英创造10,一分各5.5,普通人等分,精英不造了。社会主义应该劳有所得,不能平均分配。平衡在于劳动和价值的动态平衡。自由市场应该更能接近这个平衡
44、利于不认识的人是德,利于亲人是仁,利于不喜欢的人是德,利于喜欢的人是仁,利于敌人的是傻,利于挑衅者降低自己份量的人是呆,组织不呆所以,评审没问题,学历没问题,圈标一点点问题,降正科是给清华面子,不然普通院校或者没有热度的人又有什么结果呢,对于社会而已是最正确的,对于个人而言,一辈子冷板凳应该不是原本的预期
45、谁端着你的饭碗,谁就是你的爹,任免权,发工资的,他的所有利益立场,就是你的职业生命,维护好份量增加,饭碗端稳,维护不好份量减轻,饭碗不牢,怎么维护过程需要智慧和勇气,有些人方向感都没
46()、兼听,兼的是所有阶级的声音,而不是把不同阶级的人扶持到一定阶级用来兼听
47、说难啊,知而不言,因为关系不到位,说对了吧没好处,说错了被怨恨
48、政治的话,既要琢磨事,又要琢磨人
4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善恶 好坏,多少,福祸,有什么分别?只在于人心感触罢了,像刘禹锡的乐观,以苦为乐的人心。这些相反的概念都是一统的存在于事物本身。求善要知恶,求美要知丑,求乐要知苦。越知苦越知乐,越知丑越觉美,越知恶越向善。 所以欲扬先抑,高官富商,历练子弟,必要扔到丑恶苦之地。
善恶流转不息,其未央
40、智慧是:料事如神,符应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能心无旁骛的做事
41、似乎在不自觉中我是这样来处理事情的。人是一种很奇怪的生物,如果开始了怀疑,一个念头起来,信任便在一瞬间崩塌。所以不能预先给人下定论,但不能不察,愚信不如不信。
42、矛盾的发展是无穷的,古人说:"到达了"善"就可以停了"
43、凡事做之前先思虑清楚你要的是什么,所谓思而后动
44、修身为本,问:如何修身?身之动者心所控,心为身之主宰,修身在正心,我们的外在行为皆是内心的体现,修身首先要正心,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心的本源是善的,何必正,在诚意处,心本善,意之发动处有不善,格不善以归善就是格物,知善便是致知。
45、格心不被欲望驱使得到的是良知,格物(事物发展规律)得到的是做事方法。做事就不会动摇,心诚。一心一意做事心不会动。心正了做事行为会规范影响更多人。
46、大不是乾,乾坤已经二元了,大是一元,是本体,本体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也就是《心经》里的“心”
47、格物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正心,不能乱格物,在自己合适的事情上格物,倾听内心的声音去格物,而后致知,致良知
48、本文主要解释三纲领中的明明德,提出三条方法,大意是,明明德要时时刻刻念念不忘的去明,即使王阳明的存天理去人欲,时时刻刻格不正以归正,第二点是,明明德只能靠自己 ,任何人也不能帮助你,要自明。
49、但往往越是强调好的一面,在内心坏的一面也就起来了,如老子所说“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所以重要的不是去“摒弃”恶的一面,而是连“摒弃”这个动词都不该有,而应该“无视”,然后发扬善的一面。(当然,强调无视“摒弃恶”这个想法本身也已经着了像,所以这也是语言的局限之一)
50、这样解释完全偏离了本意。无所不用其极,不是追求完善,重点在应该在其极,其极是指直达本心。用阳明先生的总结就是,知行合一,这个是“其极”。
51、小人做坏事都无所不用其极,君子如果不比小人更狠,怎么能压制小人?
52、邦畿、丘隅对于民、鸟而言是最适于生存的环境,是为至善,所以民、鸟会“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