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酉阳,石头缝里绽放幸福花,菖蒲盖见证“两山”转化八年蝶变奇迹

重庆酉阳,石头缝里绽放幸福花,菖蒲盖见证“两山”转化八年蝶变奇迹"/

重庆酉阳:石头缝里开出幸福花 菖蒲盖“两山”转化八年蝶变
在重庆东南部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有一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这里曾经是贫困的代名词,如今却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幸福花”的故乡。这朵“幸福花”不仅指的是酉阳人民用辛勤劳动换来的美好生活,更指的是酉阳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通过八年的不懈努力,将“两山”转化理念落到实处,实现的脱胎换骨的蝶变。
"曾经的酉阳:石头缝里的贫困"
酉阳,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曾是全国贫困县。这里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困苦。在“两山”转化理念提出之前,酉阳人民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种植和采挖野生资源为生,收入微薄,贫困问题长期困扰着这片土地。
"转变的契机: “两山”转化的理念"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为酉阳指明了发展的方向。酉阳县委、县政府深刻领会“两山”转化理念的精髓,决定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产业发展为抓手,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八年的蝶变:从贫困

相关内容:

8月16日早上7点,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花田乡菖蒲盖大草原,55岁的保洁员张春云把扫帚柄往腋下一夹,腾出双手扶正草帽。

眼前的草原像一块刚抖开的紫色绸缎:两万株马鞭草顺着坡势起伏,一直铺到天际线;五彩风筝在头顶“嗖嗖”穿行,线尾拴着孩子们的尖叫。张春云弯腰,把一枚被风吹落的花瓣扫进簸箕里。簸箕里还躺着半截断线、一只纸飞机,全是今早的新鲜“战利品”。“以前我铲的是石渣,现在捡的是风景。”张春云笑着用扫帚柄指了指身后:那条八年前尘土飞扬的坑洼土路,如今被沥青路取代,宽阔的道路上,穿着婚纱的新娘正提着裙摆跑向花海深处。

从“石漠荒山”到“生态画卷”

“以前的菖蒲盖,是个鸟不下蛋的地方。”作为土生土长的菖蒲盖人,张春云和这片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回忆起2018年前的场景,言语中满是感慨。

过去的菖蒲盖,石缝里的土薄得像晒脆的纸,苞谷秆矮得能数清节疤;一场雨,黄泥顺着石头往下爬,三天晴,尘土又扬得睁不开眼。

转机来得像春雷。2018年初的一天,酉阳县菖蒲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菖蒲公司”)的卡车第一次开上山,车灯劈开雾气,也劈开了石漠的困境。

张春云记得,那天她在山顶割猪草,从车上跳下来的一群穿反光背心的年轻人,像一支“绿色先遣队”。他们蹲在石缝里量土、插牌子,嘴里蹦出“土壤pH值”“坡面挂网”等一串新鲜词。她当时撇嘴:“石头缝里还能种出花?”

然而,张春云很快发现,“护山、理水、育林、筑田、蓄湖、复草”的号角在山间回荡。

夏天还没过完,第一批鱼鳞坑挖好了,喷播机把混着草籽的泥浆打到岩壁上;秋天,菖蒲湖动工,工人们把淤泥堆成小岛,插上芦苇、再播睡莲,远远看去,像给湖面点了盏盏绿灯笼;冬天,最后一车沥青铺到山顶,压路机“轰隆隆”碾过,黑亮的带子把天边和村子缝在了一起……

仅仅八年时间,菖蒲盖累计造林3000多亩、森林质量提升2.4万多亩;完成1700亩草甸建植、120亩彩叶林与观赏林栽种、140亩花境及100亩柳兰建植;修复原生植物退化区域与轻度污染水体1.2万平方米,曾经的“石漠伤疤”早已蜕变成满眼皆绿的生态画卷,并成功入选重庆市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如今,张春云在菖蒲公司做保洁,每月有2900元固定收入;丈夫在景区工地打零工,一天能赚200元;家里6间闲置房被改成了民宿,每间每天收入50~80元不等;80岁的公公守着小卖部,卖土鸡蛋、蜂蜜等土特产,全家年收入近十万元。

“你看嘛,石头缝里真的开花了!”看着如今的幸福生活,张春云笑得合不拢嘴。

从“靠山愁吃”到“靠山吃山”

“来,勒好绳子,慢慢走!”

村民何秀光牵着马,笑着指引游客上鞍。

如今,何秀光再也不用赶马走山路运粮食,自家的马成了游客追捧的“观光坐骑”,30元一圈的体验项目,让他在一个多月时间里收入上万元。

2018年以前,菖蒲盖的马是“苦力”,一年到头驮货也就挣几千元;现在菖蒲盖的马是“功臣”,守着家门口就能赚钱,这变化何秀光想都不敢想!

这一转变,源于菖蒲盖产业模式的重塑。

2018年,菖蒲盖生态治理启动后,当地同步探索“生态+旅游”路径,以菖蒲公司牵头整合分散资源,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过去,各自为战的养马户在菖蒲公司组织下抱团发展:26匹马、19户村民统一服装、服务标准和价格,彻底告别“抢客、压价、无保障”的混乱局面。“现在不用自己找客源,按顺序接客,专心做好服务,收入比以前稳多了。”何秀光说。

生态旅游的红火,点燃了更多村民的致富希望。在游客接待中心旁的集装箱商铺区,村民齐鲁的小吃摊前总是排着长队,烤串、米豆腐、臭豆腐、凉面等本地特色小吃香气扑鼻。

“以前大家在路边摆小摊,风吹日晒,一天卖不了多少钱。”如今,齐鲁每年交5000元租下商铺,商品明码标价、干净整洁,旺季每月收入超过两万元。

从“生态负债”到“农旅融合”

傍晚6点,冉红兵走进网络直播间。

直播间的补光灯架在菖蒲盖观景平台的木栈道上,背后是一望无际的紫色马鞭草和远处层层叠叠的金黄梯田。刚一开麦,屏幕就跳出“今天能看到贡米田吗”的留言。

镜头一转,花田乡的稻浪立刻铺满粉丝的手机屏,“看见没?这就是花田贡米原产地,海拔800米,有机肥,太阳能杀虫灯杀虫。现在路修好了,稻子也跟着值钱了!”

冉红兵说的是实话。花田贡米曾因销路不畅、缺乏农技支持等,常常赔本。

生态打底,产业跟进。随着菖蒲盖农旅融合示范区的打造,县里把花田乡8000亩梯田纳入高标准农田整治,建成4A级临崖景区;以“高校+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模式推广有机种植,让花田贡米品质从国标三级跃升到国标二级以上。

2021年,“云稻米认养”小程序上线,一天之内3.8万平方米稻田被全国网友抢订一空,村集体经济当天进账48万元;同年,冉红兵在菖蒲盖景区直播首秀,2小时卖出5吨大米,后台发货地址遍布26个省市。“以前肩挑背驮到县城,一斤才卖1.2元;现在直播间一斤卖10元还供不应求。”

与此同时,菖蒲公司顺势把花田梯田、草原花海纳入“一线三组团”旅游环线,游客量大增。

如今,花田乡菖蒲盖农旅融合示范区又有了新动向。

花田乡生基村、何家岩村、张家村、茶香村、老龙村、中心村的经济联合社发起成立重庆石生菖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600万元,主要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等业务,致力成为一家服务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强村公司”,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治好一山石头,换来一片产业。这一切,正是‘两山’理念指引下的生动实践。”花田乡何家岩村党支部书记何兵望着层层梯田感慨地说。

上游新闻 谭柯 实习生 张一诺 通讯员 田金凤 石嘉黎

发布于 2025-08-26 20:58
收藏
1
上一篇:渝见好“村”光,翠谷桃源,丰都县包鸾镇花地堡村焕新颜记 下一篇:“渝见好“村”光,翠谷桃源——丰都县包鸾镇花地堡村的美丽蜕变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