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郑州新郑,探寻郑氏家族的悠久起源

扒一扒郑州新郑,探寻郑氏家族的悠久起源"/

我们来“扒一扒”一下郑州、新郑以及“郑氏”的起源,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深深植根于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
"一、 郑州 (Zhengzhou)"
"核心定位:" 现代河南省的省会,中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起源与历史:" "古称:" 郑州并非一成不变的名字。在历史上,它曾有过许多名字,如“新郑”、“荥阳”、“管城”、“京邑”等。 "商代:" 地处中原腹地,是商朝重要的方国活动区域,有“管地”之称。 "周代:" 西周时期,这里是“管叔鲜”的封地(管国)。后来,周厉王时期,管国被共叔段(郑武公之弟)所灭,其地成为郑武公的封地,郑国开始在此崛起。 "春秋战国:" 公元前743年,郑庄公迁都新郑(今郑州新郑市一带),开启了郑国作为中原霸主的辉煌时期(“郑国时期”)。此时,“郑”成为了这个区域政治、文化中心的代称。 "秦汉:" 秦

相关内容:

公元前878年,周王朝的第十代天子,姬胡即位,史称周厉王。时间走到这里,从武王伐纣算起,已过去了二百多年。

大凡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降世,天地都伴有异象。姬胡也不例外。

据说,他出生的这一年,冬天不仅下了特大冰雹,连长江、汉江都给冻住了,牛马也死了很多,这个异象就比较尴尬了,可不是什么祥瑞之兆。

不过,这并不影响姬胡同学茁壮成长,并顺利地登上了王位。但是,他面对是一个积重难返的局面。其实,在这之前,周王朝已经逐渐衰落了,有些诸侯不来朝拜,四周的部落方国,也时不时地屡次入侵,威逼京师。南方的楚国更是过分,在周夷王时期,就已经自立为王。

周厉王即位后,毫无疑问要收拾这些不肯安分的家伙。他强势出手,对外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连连打击淮夷、东夷、噩国等地的叛乱,连楚国也吓得赶紧自动取消王号。周王朝的国威得到了振作。


打仗肯定是要花钱的,而且要花很多很多的钱。周厉王几次大展神威后,周边的这些刺头倒是安静老实了,国库就有些开始吃不消了。

于是,周厉王就想出了一个增加财政收入的办法来。他把全国的山林水泽收归王室所有,不准平民随意进入打猎砍伐。同时对很多行业征收“专利税”,这就引起了很多人不满,大家纷纷议论他的过失。周厉王大怒,安排专人负责监视,谁要是胆敢议论此事,统统抓起来杀掉。这样一来,谁都不敢开口说话,路上遇见了也只是互相用眼色示意。

终于,老百姓忍无可忍,愤怒地拿起武器围攻了王宫,周厉王仓皇逃到了一个叫“彘”(zhì)的地方,太子姬静也被迫藏在召穆公家里。愤怒的人群又包围了召穆公的家,要求交出太子,召穆公交出自己的儿子代替,才保住太子免遭杀害。这就是著名的“国人暴动”事件。


周厉王一躲就是十几年,不敢露头。朝堂无主,众诸侯推举召穆公、周定公代为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一眨眼14年过去了,周厉王老死于彘国,太子姬静也长大了,于是众人拥立他继位,即周宣王。

周宣王还是很有作为的。他广开言路,任用贤良,轻徭薄赋,与民生息,国家在他的治理之下,一度呈现中兴之势。

周宣王和众位兄弟们的关系也处的很不错,尤其是最小的弟弟姬友,更是爱护有加。姬友也十分英勇,有一次,北方的少数民族侵犯周境,姬友身先士卒,英勇作战,打退了异族的入侵,使得周宣王更加地喜欢他。宣王二十二年,他把这个小弟册立为诸侯,封在郑地,(在今天的陕西华县,)建立郑国,爵位是伯爵,所以姬友也被称作郑伯友,史称郑桓公。


周宣王任命他为司徒,掌管全国土地和人口。郑桓公呢,也感激哥哥的好,在之后的二十多年,一直尽职尽忠的辅佐着周宣王,干的非常好,广受百姓的爱戴。好到什么程度?据说《诗经》里有一首诗歌(缁衣),就是百姓专门为歌颂他的政绩而作的。

这次分封,也是周王室最后一次正式分封诸侯。周王朝刚建立的时候,册封诸侯还是比较阔气的,那都是大手一挥,一大片土地就封出去了,到了后来,土地不够用了,再封诸侯,封地是越来越小。郑国是最后一个封国,面积可想而知有多小。而且就在首都镐京附近,还没有一个县大。也就是一个封地而已。

后来呢?后来呀,周宣王去世了,他的儿子姬宫湦登上了王位,这位小哥大家就很熟悉了,他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烽火戏诸侯”的那位幽王陛下。


经过这位陛下几年的治理,周朝已经危机四伏,北方的犬戎部落不断地骚扰京畿地区,诸侯们也常常把王室的命令当成耳旁风。周幽王作为西周昏君的课代表,沉溺酒色,亲近小人,不理朝政……等等,一系列作死的行为让矛盾进一步激化,政局动荡。

郑桓公很有远谋,意识到了不妙,眼看着这个侄子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了,一旦发生动乱,作为紧挨首都的郑国,可能就要跟着遭殃了。覆巢之下无完卵,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于是郑桓公开始考虑起了退路。

恰好,王宫里有一个高人,名叫伯阳父,是周朝的太史官,此人熟知史书典册,精通五行八卦,擅观天象地理,被当时的人们称赞为“尽知天下事的第一人”,也是郑桓公的好朋友。


这一天,郑桓公毫不避讳地请教伯阳父,说:“如今这王室多有隐患,如果有一天真起了变故,我该到何处避难呢?”伯阳父和他分析了天下大势和四方之地,建议说:“在洛水东边,黄河南边,有一处地方不错,可以安居无忧。”桓公问为什么,伯阳父说:“那个地方位于虢(guǒ)国和郐(kuài)国之间,这两国诸侯贪财好利,老百姓不喜欢他们。如今你身居要职,又贵为皇叔,如果你请求在那里居住,凭你的身份地位,再花点小钱,贿赂一下,这两国一定会分给你一些土地,老百姓也会依附于你。”(咦?怎么这么熟悉?有点三国隆中对的意思?)

郑桓公说:“南边的长江一带,气候温暖粮食丰足,我如果到那里去,怎么样?”

伯阳父说:“那里的楚国是祝融的后代,祖上的功劳足够大,但是在周朝,他们并没有强盛起来,依据五行规律,如果周王室衰落,楚国必然强大,楚国强大,对郑国不是什么好事。”

郑桓公又问:“西边的地势险峻,利于防守,如果搬到那里去,又怎么样呢?”

伯阳父摇头说:“那里的人们贪婪好利,民风彪悍,也不是久居之地。”

于是郑桓公呢,也很听劝,暗中开始了筹划东迁之事。

他一边向周幽王打报告申请搬家,一边派人携带重金贵礼,去虢国和郐国进行公关活动,请求借一块地安置家属。周幽王根本没有多想,爽快地答应了。


虢、郐两国区区子爵小国,哪里敢得罪当今天子的叔父司徒大人,又贪图他送的丰厚财礼,于是各自让出五个城池给他。

从此,郑国就在中原地区扎根下来,在一个叫“京”的地方,建立都城。在今天河南荥阳京襄城村。

郑桓公把他的妻儿和财产迁移到过去。让大儿子掘突,负责建设新基地。自己则继续留在都城镐京做官,这就是“桓公寄孥”的故事。孥(nǔ),就是家属和财产的意思。

几年后,掘突做了郑国国君,灭了郐国,把都城迁到郐国的溱洧(zhěnwěi)一带,始称“新郑”,(在今天河南新郑),郑州的名字也是自此而来。


正是郑桓公的远见卓识,他的东迁战略决定,在周王室几年后面临的灭顶之灾时,为郑国的后世子孙拿下了安身立命之所,筑起郑国四百年国祚的基业。也为后来的郑庄公称霸中原打下了基础。

后来,郑国的公族以国号“郑”为姓,郑桓公姬友也被尊为郑姓的始祖。

发布于 2025-08-26 11:43
收藏
1
上一篇:郑州地名大揭秘,这些奇葩地名背后,竟蕴藏无数传奇故事! 下一篇:中国公牛电器强势入驻巴基斯坦,短短一年内拓展至近500家终端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