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地名大揭秘,这些奇葩地名背后,竟蕴藏无数传奇故事!
哈哈,郑州确实有不少听起来有点“奇葩”或者“接地气”甚至有点“不雅”的地名,但背后往往隐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间故事。让我们来扒一扒几个著名的例子:
1. "南关 (Nánguān) / 北关 (Běiguān)"
"“奇葩”之处:" 简单的方位加“关”,听起来像古代的关隘,但郑州的“南关”、“北关”其实更多指的是明清时期形成的城区南门和北门附近区域,是相对独立的居民点或商业区,并非真正的军事关隘。
"背后的故事:" 这反映了郑州历史上城市格局的演变。随着城市发展,在原有的城门(如瓮城门)之外,形成了新的聚落,人们习惯上就根据它们相对于老城区的位置,称之为“南关”、“北关”。它们是郑州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起来的印记,代表了城市的扩张和生活的便利性需求。现在,“南关街”等地名依然存在,承载着老郑州的记忆。
2. "南曹 (Nán Cáo) / 北曹 (Běi Cáo)"
"“奇葩”之处:" 听起来像人名,尤其是“曹”姓。很多人会误以为这里住了很多姓曹的人。
"背后的故事:" 这其实是郑州一个地名中
相关内容:
走在郑州的大街小巷,偶尔看到一个地名让人忍俊不禁:邪坟村、蜜蜂张、kela王村...这些看似古怪的名称背后,其实都藏着一段段鲜活的历史。
“郑州郑州,天天挖沟。一天不挖,不叫郑州”——这句在郑州坊间流传的民谣,不仅道出了郑州市政建设的常态,更折射出这座城市地名的独特韵味。
在郑州市中原西路与秦岭路交叉口附近,有一个村庄名叫“kela王”村。“kela”二字,既不是“坷垃”,也不是“旮旯”的误写,而是确实存在的两个汉字,只是现在的字典里已不再收录。
---
01 地名背后的历史密码
郑州这座千年商都,地名文化源远流长。许多看似古怪的地名,其实都是历史留下的印记。
比如俗称“邪坟村”的地方,很可能与郑州特有的“地斜”现象有关。老郑州人常说“郑州地斜”,这既是指郑州市区地势西高东低的地理特征,也是一种有趣的人文景观。
郑州老城区许多街道的走向不是从西南斜向东北(如正兴街、人民路),就是从东南斜向西北(如福寿街、铭功路)。这种“斜”谐音“邪”,于是产生了“郑州地斜——说谁谁到”的歇后语。
02 匠人精神造就的地名文化
郑州有不少地名是以“职业+姓氏”的方式命名的,延续了中国古代匠人技艺家族式传承的传统。
水牛张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个位于郑州市高新区沟赵办事处的村庄,始于明朝初年。当时有姓张的叔侄二人,牵着一头水牛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郑州,用这头水牛垦荒屯田。
后来世代繁衍形成村落后,外人就称这个村子为“水牛张”,一直沿用至今。现在的水云苑小区就是水牛张村村民的回迁安置房,小区南门口还立有一座水牛的雕塑,作为对村庄记忆的传承。
03 蜜蜂张与kela王:匠人村的传奇
蜜蜂张村是郑州又一个以职业+姓氏命名的村庄。它位于火车站附近,大约形成于清朝年间。
据说当时有一个叫张广德的养蜂能手从开封来到这里居住,饲养蜜蜂生意红火。其他村民纷纷向他学习养蜂技术,使该村成为一个养蜂专业村。
因为张广德名气最大,外人遂称这里为“蜜蜂张”。虽然张广德的后裔后来全部从村里搬走,但村名被沿用至今。
kela王村的名字更是独特。“kela”两个字在现在的字典中查不到,电脑和手机的输入法也打不出来。关于村名来源,最流传的说法是:最早村里有一户姓王的人擅长做蜡刻,能在蜡上刻字雕花,手艺高超。
后来形成村落后,外人就把村子称为“刻蜡王”。但这个刻蜡后来怎么演变成了kela,就说不清楚了。如今,kela二字已作为“地名专用字”上报,期待能重回字库。
04 祭城路:读错音的地名藏着3500年历史
祭城路的“祭”字不读“ji”也不读“zhai”,而读“zha”,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其实,这个读法背后是一段3500多年的历史。
祭城最初是商代、周代诸侯国祭国的国都。到西周时,周公的第五子祭伯封侯,建立了祭国都城,史称“祭伯城”。
后来祭伯城被郑国军队攻破,旧城居民为了纪念祭伯城,集体将自己的姓氏改为祭(ji),但因为“祭”有祭奠、祭祀之意,古人觉得寓意不好,就商量着将这个字读作zhai。
随着时间推移和人口流动,“祭伯城”在不同口音的居民口中慢慢念转了,逐渐演变成了祭(zha)伯城,祭城如今的读音也就由此而来。
05 郑州的“挖沟”文化与地名变迁
郑州人常常调侃自己的城市是“郑沟”,有一首民谣这样唱道:“郑州郑州,天天挖沟。一天不挖,不叫郑州”。
这种“挖沟”文化也影响了地名。许多地名与市政建设密切相关,反映了城市发展的进程。
如三北小区这个名字就来源于郑州铁路系统的三大单位:郑州北机务段、郑州北车辆段和郑州北站。这个小区的前身是铁路职工的干打垒式简易住房,后来经过改造成为现在的大型住宅小区。
06 保护地名文化:守护城市的记忆
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老地名正在消失。如上世纪80年代初,郑州老城区还有80多条以“里”命名的小街道,如今只剩20多条了。
这些“里”巷名字深具地方特色,有的采用“吉祥、纳福”之意。如裕元里、裕亨里、裕利里、裕贞里,取《周易》里“乾卦”的“元亨利贞”四德之意。
地名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保护老地名,就是守护城市的根与魂。
如今,郑州市已经开始重视地名文化的保护工作。在2014年开始的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过程中,省内专家重新对郑州市的一些地名专用字进行审音定字,kela两个字也被作为“地名专用字”上报,等待批复。
---
kela王村的名字已经作为“地名专用字”上报国家待批。如果申请通过,这两个消失了几十年的汉字将重新回归字典,我们的手机和电脑也能打出这两个字了。
那些看似古怪的地名,从来不是随便起的编号。它们是一个个活的历史教科书,记载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