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一个“郑”字就把天南地北的人叫了过来。可你要说起这座城——有人说它是天地之间的心脏,有人说它是“商都旧迹”,有人干脆只记得东站那一溜儿出发的人群。矛盾总是有的:它怎么好像到处是人、处处是发展,可谁又说得准,这繁华里藏着多少没法合的区县,折腾了几十年还是没合拢?郑州的命,也挺拧巴。

其实要是往回翻翻,郑州的故事比我们以为的复杂多了。什么省会之争、什么区划的拉锯,都是近几十年的事。最早,这块地根本不是人们印象中的“河南头牌”。你要再早些看,郑州是古文明的重镇,也是商朝的都城,黄帝的传说落脚点,说白了,很多老话、老规矩,就是从这里发出来的。可现代郑州,最重要的那一刻,却在1954年才到来。那年,省府一纸调令,把河南省政府从开封搬来了郑州——档案里说的很干脆,老开封“门户不便”,郑州交通发达,是铁路大枢纽。
这别看搬了个衙门,其实不少人都说,那一年郑州才开始真正“活起来”。我有朋友家的长辈,当年从南边调来这里,一下火车只觉得冷风扑面,外头地里还是水漫泥淖的站台。但城里人就不一样了,听说省城来了,四周那个热闹啊,谁家门口不是奔着新领导的办公楼去看热闹?那阵子,郑州全城像刚洗完澡似的,有了归属感——你可以说,这就是一座城的命运转折。

郑州的古,有点像落在炕上的枕头——你翻着看,黄帝像天边的幻影,列子也好,韩非也罢,全都是老天爷赏饭吃的角色。陈胜,那个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农民,跟郑州又有点关系,登封人。他若还在世,说不定能把现在几千万郑州人的心拢到一块。但偏偏,路越走越宽,城越建越大,人心也散。郑州的地界,越分越细,十二个区县,家家有算盘,户户有主张。
看现在郑州的地图,别说陌生人了,连本地老饼都得对着看半晌:二七、中原、金水、上街……这每个名字都像是一个小故事。航空港实验区——你要听老一辈议论,都觉得是块“闹腾”“稀奇”的地方。上街区也是,面积不大,十四万人,听起来像一个镇,却偏偏是区里挂了牌的。还有那些常住人口,哪个区要是赶上百万人口的大关,总能让人大呼小叫几句。金水区,谁不了解?政治经济文化扎堆,又把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捆在一块,连外地人都知道,来了郑州就往金水区钻。

但郑州的事,不全是数字能说明的。你说每家户头人口缩了,平均只有2.82人,比十年前减少了多少……有人感慨,说是生活节奏快了,有人埋怨,年轻人结婚晚了。还有的老两口,还唠叨不完:“现在郑州的户口本,能比咱小时候少一半人。”而要说发展,那就更是一肚子感慨。郑州这些年GDP加起来上万亿,把河南全省拉在后头,可仔细扒拉一下,增长也就百分之一,还不如人们买一杯咖啡涨价来得快。
有时我坐在金水路旁的咖啡馆,听人嚷着郑州“瓶颈到了”。区县太多,面积太小,像一锅分了十几个碗的汤,谁都嫌自己那份不够。你说全国许多地方都合区并县,比如武汉,别人早就全区市了,咱这儿区县还像蔬菜拼盘,看着热闹,其实谁都心里有点不服。

岔开讲一句,区划这事,其实就像家里分家产。谁家院子多点、谁家鱼塘多点,表面说的是“为了发展”,实际上谁也不愿意自己吃亏。上街区合并荥阳市的提议不是一天两天了,每逢有风吹草动,这事就在网上又搅一阵,结果等一等,还是搁置。有人说,“上街区这么点地占一个区,白瞎了。”但真到合并,体制内官员一个个关起门商量,各种反对声音,省里也不出手。你要问我,郑州到底缺的是什么?缺的不是方案,缺的是打破旧格局的胆气。毕竟,放在国家层面和地方利益之间,总有人要算算谁亏谁赚。
其实,区域合并的难题不是郑州独有。成都那些郫县、新津,划区分家也都一波三折,谁能想到主城和这些县的距离还远着呢?再看武汉,面积大得出奇,人家区划早就顺了。郑州,听说要合,动一块就牵连一串,谁都不想自己家园小了、资源分走了。你说这种“人情账”,到底值不值?

有时候,闲坐茶馆听老人谈论这些搬迁合并,也有人念叨:“现在经济不行了,谁都不愿意放弃手里的收入。”其实这里面还有一层门道——郑州的那些省辖市,其实财政都归省里收,郑州也不过是“代管”,不是自己真管家。合了区,省里少了财政收入,哪能舍得轻易让步?更别提,那些百强县,都是省里的宝,郑州要是真合区并县,省里心里哪能舒服。
这样算下来,区划调整这事儿说复杂真不为过。非得说为什么合并老是搅不定,其实就是层层利益,谁都添一把力,最后一块大饼怎么分——谁都知道,这事搅得久了,热闹,结果还是没个准头。就像老郑州城里那些打着算盘的小商铺,谁都不愿吃亏,谁都不愿意第一个改招牌。
有些人说,郑州如果能合区、合县,向着大城市的样子借点势,将来肯定能旺得起来。可一说合并,功能区、行政区怎么分,又是新一轮的争议。郑东新区、经济开发区、港区,这些都是“功能性”单位,谁都没真正意义上的传统行政权,你让功能区合行政区,规矩上行不通。高新区,其实也是挂了功能区名头,实际地皮还归中原区管。你说这层关系,像不像家里“房产证写谁,钥匙落谁手里”,道理大家都懂,就是谁都不想让。
最后到底怎么才能让郑州“合而大、并而强”,其实说到底还是得等国家一声令下。不管你是网友拍桌子敲键盘,还是地方干部“闭门议事”,区划背后牵扯的太多,社会认同、人心变化、财政输送、产业摆布……哪个环节松点,谁都能成“钉子户”,掰不动。或许历史会再推一把,或许这种分分合合的局面还要再过很多年。
我们常说,城市的故事,就是一群人的命运纠缠。郑州这一锅“乱炖”,每个人都在里头翻搅一把,有人盼合、有人怕合,有人关心过去,也有人只想未来能更好。等哪一天,区划真的变了,或许有人会怀旧,也有人会庆幸。但谁都不能提前说定,这座千年老城,是不是会如愿踏进下一个时代。
你说,郑州的命,会就这样被“几个区一个县”决定了吗?或许,今晚的郑州,天还是那么黑,但是十三个城区的夜灯,总还有人为明天的合与分琢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