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菲律宾潘氏宗亲总会换届典礼上,作为宗亲总会外交组的成员之一,潘其峰同大多数成员一样,热情接待着每一位来宾,事无巨细地帮助远道而来的宾客们。高高胖胖的潘其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0年前,出国赚钱在别人眼里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业成归来便是一名“番客”。然而,不管在哪里打拼,别人眼里的光鲜亮丽,都是无数的辛酸及汗水积累而来的。
2000年,21岁的潘其峰怀揣200元,只身一人闯荡菲岛。在菲律宾这片土地上,活跃着数十万南安人,他们大多从事大米、建筑等行业,但潘其峰却另辟蹊径,从事在别人看来并不光鲜的行业——收购废品。而正是这样一个热情洋溢的小伙子,在这个冷门的行业里,闯出了自己一番天地。

怀揣200元只身闯菲岛
潘其峰清晰地记得,2000年11月21日,厦门机场外大雨瓢泼。再过不久,自己将从这里飞往菲律宾,一个未知的国度。身上的家当除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只有200元了。“之前在国内做小本生意失败了,舅舅在菲律宾,家里人就想着我去那边谋生。”潘其峰回忆道,自己其实并不想漂洋过海到异地谋生,但家庭的困苦让他别无选择。
“2000年,中国尚未加入WTO,出国对一个普通人家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光申请一本护照就要花上半年时间。”潘其峰告诉记者,为了让他顺利出行,父亲四处筹钱,东拼西凑借了1万多元用于办理护照和签证。“所以身上带的200元也是借来的。”
当踏入菲律宾伊莎贝拉时,潘其峰傻眼了:原本想象中的国外生活应该是很美好的,抑或是高楼林立,而这里和国内并没有太大区别。
开弓没有回头箭。潘其峰只能硬着头皮留下来,在亲戚家里帮忙。初来乍到,言语不通、生活习惯差异大,潘其峰几度想要回国发展,但生活的困窘和父亲的殷切期望,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彼时的潘其峰迫切想要改变现状。
在别人的介绍下,初中毕业的潘其峰得以进入当地一所华文学校教中文。“每个月7500菲币,折合人民币约1000元。学校有提供住宿,这也省下一笔不小费用。”虽说有了一份稍微体面的工作,但潘其峰并不满足于现状。一到周末,他便乘车从伊莎贝拉到马尼拉购买文具等货品,再运到学校去卖,来回一趟需要10多个小时的车程。“当时信息不发达,当掌握了整个渠道后,就让卖家直接发货。”
为了尽快融入菲岛生活,在当老师的同时,潘其峰也是一名学生。“一边教学生,一边也向学生学习菲律宾语言。天天和学生在一起,学得也快。”潘其峰笑着说。
另辟蹊径做起收废品生意
勤奋让潘其峰很快积累了一定的资本、语言技能及人脉资源。在菲律宾,他迎来了第一个女儿,为了带给她更好的生活,当了4年老师后,潘其峰决定下海经商。
在伊莎贝拉,聚集着不少南安人,他们大多从事大米行业。潘其峰也尝试着往大米行业发展。“这个行业人太多了,竞争非常大。”潘其峰告诉记者,自己没有背景,也没有足够的资金。
在米业挣扎了3年,潘其峰物色到了一个新的商机。“当时在马尼拉,一个朋友在做收购废塑料的行业。而在伊莎贝拉,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并不多。”潘其峰想,如果把朋友收购废品的模式照搬到伊莎贝拉,或许也能赚到钱。
“所谓收购废塑料,其实就是类似于国内收购废品站。将一些小废品店的废塑收购回来,经过机械破碎清洗,再转手卖出去。”潘其峰解释道。
看准了一个行业,潘其峰身上那种爱拼敢闯的闽商精神逐渐显现出来。为了占领市场,潘其峰直接向小废品店预付了收购款。“先将款给他们,这些小店如果收到货,才会第一时间卖给我,不会被其他同行收走。”潘其峰坦言,这样的模式虽然能够保证货源,但也存在着一定风险。“有些小废品店钱拿走了就不做了也是有的。”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虽然有一定的亏损,但这样的模式也让潘其峰很快在废品市场站稳了脚跟。
“可以说那些小废品店的收购本钱都是我帮忙支付的。”潘其峰告诉记者,事实上,创业之初的本金也都是筹借的。
日收购废塑料近10吨
潘其峰的热情大方及良好的服务,博得了小废品店老板的青睐。与当地采用支票支付不同的是,潘其峰的付款方式都是现金支付。“支票付款那些店铺老板还要去兑换钱,现金付款则为他们节约了时间。”潘其峰笑着说,现在很多小废品店老板都想来找他合作。
“目前很多生活用品都用塑料来代替,比如饮料瓶,也从玻璃罐换成了塑料瓶。所以目前这个市场还是比较大的。”潘其峰说。
走进厂区,光看办公大楼,很难想象如此干净整洁的大楼会是废品收购站。办公大楼前堆积成山的废塑料,来往运输的卡车,潘其峰的废塑料越收越多,从一开始的每天一两吨,到现在能收到近10吨,工人数量以及需要的厂房也不断攀升。

潘其峰告诉记者,目前厂里的工人有七八十个。而管理当地员工,成了他头疼的事。“菲律宾的工作习惯跟国内不同,这里的人更注重劳逸结合。一到周末,给再多钱,他们都不会加班的。此外,这里的工资都是周结的,在菲律宾不仅不可以拖欠工资,而且还要经常预支工资。”潘其峰说,为了提升工作效率,工人的费用采用的是计件模式。
“由于习惯不同,一开始管理这些员工经常和他们生气。”好在,潘其峰很快找到了让自己舒心的方式。他在厂区门口开了一家小店铺,将其交给一名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得到了一份额外收入,自然对公司的事情更加尽责。“利用当地人管理当地人,更能事半功倍。”
2015年,潘其峰在伊莎贝拉7000平方米的厂房和仓库投建完成,这也意味着他收购的废品越来越多,成为名副其实的废品行家。
记者:黄睿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