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劳"字的甲骨文,大部分人包括很多专家对这个字的理解是两个肩头上冒着热气,衣服里流着汗,这种状态为"劳",本意为衣服里出汗为"劳"。
真在田地里干过农活的人都知道干活是不穿多少衣服的,特别古人那种生活条件,干活更不可能穿上衣,热天里衣服穿多了不干活也照样出汗,这种现象也为"劳"就说不太通了。

仔细研究一下甲骨文的"劳"字,肩头上的热气为什么不可以是田地里的禾苗、衣服里几个点?或许是一种农业工具在松土、碎土,在田地里碎土这个动作为"劳",应该更贴近造字本意。金文以后的"劳"字上面的小禾苗变成了火字,应该是书写的讹传。

当然这种说法只是一种猜测,毕竟受个人知识和思维模式的限制或者是错的,或者说了根本就是个笑话,也就全当一笑。
我想讲的是有个现象很奇怪,作为万经之王的哲学经典《道德经》里面居然没出现过一次"劳"字,难道是老子?他老人家看不起劳动,老子是圣人,他以"万物为刍狗"的心态是不带这种情感的。

《道德经》主要探讨的是道、德、无为等哲学概念,而不是具体的劳动或者是劳作,更何况"劳动人民最伟大"是新中国以后才有的思想。几千年来读圣贤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脱离体力劳动成为肉食者。统治者不断修改《道德经》更不可能将"劳动光荣"这种意思给加进去。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几千年的传承,"劳"这个字从造字之初一直到现在这个字的本意基本保留了下来。今天看到"劳"这个字首先还是能想到劳动这个行为,文字的传承本意没有断,文化的根还在,这就应该让我们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