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系列篇之六,揭秘日常消费中的经济奥秘

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系列篇之六,揭秘日常消费中的经济奥秘"/

我们来探讨“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系列篇之六”。
这一期,我们聚焦一个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既熟悉又常被误解的现象:"消费券(或称代金券、优惠券)"。
"现象名称:消费券的诱惑与价值"
"现象描述:"
无论是在实体商场、超市,还是在各大电商平台,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到各种形式的消费券。例如,“满100减10”、“全场8折”、“新用户专享99元体验券”、“周末限定50元无门槛券”等等。商家通过各种渠道发放这些券,试图吸引我们消费。
"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消费券的发放看似是商家“亏本”让利,但实际上,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逻辑,是商家精心计算的商业策略。主要包括:
1. "价格锚定效应 (Anchoring Effect):" 消费券提供了一个明确的“优惠价格”锚点。即使最终支付的价格不一定最低,但与“原价”或“未使用优惠券的价格”相比,折扣的力度让我们感觉“占到了便宜”,从而更容易做出消费决策。例如,看到满100减10的券,即使商品本身并非急需,也可能因为“便宜了”而决定购买。
2. "刺激消费需求 (Stimulating Demand):" "拉动低迷需求:" 在经济不景气或商家库存积压时,发放消费券可以有效刺激短期消费,增加销售额,回

相关内容:

51:李约瑟之谜(the Needham puzzle):首次提出在二战时贵州湄潭的浙大分校,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其内容是:中国为什么在公元14世纪前能够在实用科学和技术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而这之后却远远落后于西方。


52:马尔萨斯陷阱( the Malthusian trap):战争、饥荒都是促使人口下降到与生存资料生产水平相适应的道路。他在《人口论》中提出:食物增加速度呈算术级数(2,4,6,8,10),人口增加速度呈几何级数(2,4,8,16,32)。如果人口的成长率高于食物的成长率,则称之为马尔萨斯陷阱。


53:蘑菇定律(mushroom law):指初入世者常常会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或打杂跑腿,就象蘑菇培育一样还要被浇上大粪,接受各种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处于自生自灭过程中。但也只有这样,人才能发展。此概念最初是由国外一批年轻程序员总结出来的。


54:洛美协定(Lome convention):全称是《欧洲经济共同的体——非洲、加勒比和


太平洋:-|^|
-:http://user.qzone.qq.com/940979901/qzonesoso:-|^|-:isfromic=1&businesstype=7&finger=-1&entry=23&search=
%E5%A4%AA%E5%B9%B3%E6%B4%8B&sid=
JetELrHoYEZq9QYNOwOf3z7ub4sVWNVv381636bd0201%3D%3D

(国家)洛美协定》。它在当前的南北关系中,是最大的经济贸易集团。该协议规定欧共体对来自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全部工业品和94%的农产品免征进口关税,而欧共体向这些国家出口的产品则不享受这些待遇。


55:干中学效应(learning by doing):顾名思义,就是一边干一边学, 即在工作或生产的过程中,通过对经验的积累总结,乃至创新,达到更高的效率。 此概念由阿罗1962年在著名的《干中学的经济含义》中提出。


56: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心理、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领域。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律有类似之处。


57:地毯标志基金会(rugmark foundation):成立于1994年,类似于公平劳动协会的企业社会责任组织。工作职责主要是保护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的童工。基金会和上述三国达成协议:凡是同意以下三个条件(不雇用童工、每台织布机登记、任何时候未经通知的检查),就可获得基金的认证。


58:沃尔克规则(Volcker rule):由奥巴马在2010年1月公布,经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主席沃尔克(美联储前主席)提出,内容以禁止银行业自营交易为主,将自营交易与商业银行业务分离,即禁止银行利用参加联邦存款保险的存款,进行自营交易、投资对冲基金或私募基金。


59:保龄球效应(bowling effect):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倒了7只。"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扬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
60

:小公司效应(small firm effect):指小盘股比大盘股收益率高。Banz、Reimganum和Siegl等(1981)发现公司规模最小的普通股票平均收益率要比根据CAPM模型预测的理论收益率高,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由于公司规模和1月份的到来是市场已知信息,这一现象明显地违反了有效市场假设。

发布于 2025-08-24 19:56
收藏
1
上一篇:「西非漫谈」多哥概览,探索非洲小国的风土人情 下一篇:多哥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法事务,共筑海洋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