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作为能源大省,新能源产业飞速发展,但本地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年轻人就业难、教育机会少,这才是老百姓最揪心的事。
最近,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建的内蒙古工业大学新能源学院,计划2026年6月竣工,占地3.3万平方米,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7个专业,由内蒙古工业大学和鄂尔多斯市共建。

这事儿出发点挺好,支持推动区域转型,可千万别光顾着盖楼,忽略了实际人才培养效果。
新能源产业是中国经济的新引擎,内蒙古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去年风电装机量占全国近20%,可高校相关专业太少,导致人才外流严重。

类似案例不少,比如青海某新能源学院投用后,毕业生就业率仅60%,课程脱离企业需求,成了“纸上谈兵”。
鄂尔多斯这个项目规模不小,总投资估计超10亿,专业设置瞄准储能、电气工程等热门领域,挺有前瞻性。

但争议点在于,光建教学楼、体育馆这些硬件,容易流于形式。
看看细节,一期工程17.6万平方米,宿舍餐饮齐全,可如果教学不接地气,学生学完用不上,岂不是浪费公帑?

建议学学深圳的产教融合模式,企业直接参与课程设计,提供实习岗位,确保毕业生能对接本地光伏、风电企业。
这样既解决就业,又推动产业升级,比单纯扩大学校更实在。

说到底,建大学是好事,但关键看执行。
内蒙古需要的是实打实的人才工厂,不是空壳子。
资金花在刀刃上,课程紧扣产业需求,才能让年轻人留得住、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