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面食地图:十个地方特色面条从牧区到城市的吃法全记录
新疆的大面可不少,光是主食面就有好几十种。我跑过不少地方吃过不少面,发现每碗面背后都有自己的来路。从牧民灶台到城里餐馆,这些面有的四千年前就有了,有的是外来人传来的,现在都成了当地人离不开的吃食。今天就来说说新疆排名靠前的十种面到底咋回事。
哈萨克人吃的纳仁是用宽裤带面煮的,煮完撒皮牙子,浇羊肉汤,上面放带骨肉。面里加盐让面条筋道,冬天吃特别暖和。这种面跟陕西扯面有关系,以前是招待贵客的标配。现在牧区还是这么吃,夏天热的时候也会凉拌。

黄面在昌吉奇台最出名,黄色是因为豆粉染的。黄面配烤肉最好吃,辣的咸的冰的烫的全混一块。夏天摊贩会把黄面跟凉皮凉粉摆一块卖,当地人叫“三凉”。女的喜欢对半吃凉皮黄面,男的大多只点黄面。冬天也能看见人蹲马路边吃三凉,就着烤肉嚼得响。
沙湾的大盘鸡拌面全国都知道,起源是四川师傅改的菜。客人让把辣子鸡和宽面混一块,这就成了现在的大盘鸡拌皮带面。用羊棒子骨汤炒的,鸡肉土豆面条全裹酱,吃起来麻麻辣辣香。正宗做法面条得手抻的,机器压的没那个劲道。

维吾尔族人管馄饨叫曲曲儿,吐鲁番出土过一千多年前的实物。这种面皮要加鸡蛋擀薄,包肥羊肉碎和葱末,煮的时候放西红柿菠菜。汤底最好用羊肉原汤,酸口的加番茄酱,配辣子油更过瘾。春季当地人还会采苜蓿包进馅里。
乌鲁木齐的炒米粉源自贵州移民,后来改良成新疆口味。米粉炒干香,牛炒鸡炒两种,还分对半炒。辣椒放得多,汤汁少,吃起来干香过瘾。现在全疆大部分城市都有炒米粉摊,夜市里尤其多。

伊宁的玲荷鸡丝面有三十年历史,鸡汤炖足火候。面是手工擀的,汤里浮着鸡肉块、枸杞党参,喝着清亮有味。吃的时候要撕鸡肉,肉嫩汤鲜,面条厚实耐嚼,一碗下肚浑身暖和。当地人回伊宁必吃这家的面。
丁丁炒面就是把拉条子切丁炒,配菜有肉丁青红椒,汤汁红亮。这种吃法方便快捷,在小餐馆特别常见。除了丁丁炒面还能点二节子炒面,都是把面剪短了再炒的。看着颜色鲜亮,吃起来面丁吸饱汤汁,味道扎实。

过油肉拌面在吐鲁番和奇台有名,用的是牛羊肉。肉片腌了再过油,配青椒木耳白菜炒,最后浇在拉条子上。托克逊和奇台的版本略有不同,但都是拌面里的代表,尤其适合重口味的人。
豆豆面起源于鄯善,用小白豆煮汤。豆子煮烂面条软乎,加羊肉丁西红柿和青菜,汤清面滑。传说当年马仲英部队缺粮,用这种豆子煮面解了围。现在豆子要从甘肃调,但味道还是一样。

最后一提拉条子,新疆的面食顶流。手抻的面粗细均匀,拌啥菜都行,辣子炒肉、番茄鸡蛋都能盖浇。当地人三天不吃就馋,拌上蒜醋更香,配上馕饼能吃两大碗。
这些面在新疆各地都有卖,有的在夜市,有的在面馆,有的在牧区。做法简单但讲究火候,味道纯粹没花哨。要是来新疆,这些面单拎一个出来就够让人记住这个地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