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革命,揭秘“睡眠里的大市场”无限商机

睡眠革命,揭秘“睡眠里的大市场”无限商机"/

您说得非常有道理,“睡眠里确实有大市场”。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
1. "巨大的需求基础:" 几乎所有人,无论年龄、性别、职业,都需要睡眠。这是一个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而非像某些消费品那样具有选择性。 2. "市场增长潜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消费升级”的趋势,人们对睡眠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愿意为改善睡眠体验投入金钱。 3. "未满足的需求:" 很多人受到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睡眠环境不佳、精神压力大等问题困扰,导致睡眠质量差。这为相关产品和解决方案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4. "科技与生活方式的融合:" 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数字健康等技术的发展,为睡眠监测、改善和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也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 5. "相关产业的延伸:" 睡眠不仅关乎健康,也深刻影响情绪、工作效率、学习效果等。因此,改善睡眠可以延伸到健康、美容、效率提升等多个领域。
"这个“大市场”主要包含哪些方面?"
"硬件产品:" "睡眠监测设备:" 智能床垫、睡眠手环/手表、睡眠传感器等。 "睡眠改善设备:" 白噪音机、助眠灯、智能窗帘、睡眠呼吸机(针对睡眠呼吸暂停)、温度调节床垫

相关内容:

“蒸汽眼罩、晚安喷雾、睡眠仪……”饱受睡眠问题困扰的吴女士,赶在“双十一”结束前,囤齐了助眠“神器”。“希望这次能睡个好觉!”吴女士说。

近年来,像吴女士这样为睡眠产品消费的用户越来越多。

据阿里妈妈(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商业数字营销平台)联合天猫家享生活发布的《春眠不觉醒——阿里妈妈经营指南》显示,2023年睡眠市场消费人群较2019年增长23%,人均花费金额增长20%,人均购买件数增长29%。

普通产品贴上“助眠”标签后,为何竟能有如此吸引力?“睡个好觉”背后到底藏着多大市场?

1

为“睡个好觉”买单

工作日中午,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家“睡眠体验馆”,门店内已有若干前来“补觉”的人。

柔和的灯光,一张多功能沙发,再配上一台助眠仪器,这是休息舱内的全部配置。

北京市海淀区某睡眠馆。新华网游苏杭摄

“虽然每个休息室不大,但午休足够了。”消费者唐女士说,“对于许多一线城市的上班族来说,午休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事。这个睡眠馆正好解决了打工人午休难的困扰。”

“店内还提供一对隔音耳塞和一个蒸汽眼罩,再搭配着店里的睡眠仪,感觉非常放松。”唐女士说。

记者在大众点评上以“睡眠”“助眠”为关键词搜索发现,在北京类似的睡眠商家还有很多,单次价格从几十到数百元不等。店铺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主打“科技助眠”,通常配以睡眠仪、高压氧舱等,另一类则主打“疗愈助眠”,多是配合颂钵、冥想等服务。

尽管有些体验价格不菲,但仍有不少消费者认为,“睡眠是刚需”“能换来一场好觉,这个钱花值了”。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与睡眠相关的产品供给愈发丰富。除上述提到的线下睡眠体验馆外,还出现了“线上哄睡”“助眠APP”“安睡枕”“安神贴”“晚安牛奶”“静心香薰”……“吃”“喝”“玩”“用”全方位覆盖需求。

“就目前我国睡眠市场来看,相关产品多且杂,大致可分为家居类助眠产品、睡眠环境类产品、睡眠保健类产品、以及AI科技类助眠产品。”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介绍。

“睡眠市场消费主体正呈年轻化趋势。”张毅表示。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睡眠健康产品创新及消费洞察报告》显示,从年龄分布来看,睡眠经济消费主体集中于23至40岁中青年人群,占总消费人群的83.2%,远高于其余年龄段。具体来看,23至30岁的消费者占比为34.9%,31至40岁的消费者占比则高达48.3%。

图为助眠产品消费者画像。

“年轻人对创新类助眠产品、服务接受度更高,更愿意尝试。因此消费主体呈年轻化趋势,也对于睡眠市场起到带动作用。”张毅说。

2

“缺觉”人的刚需

“睡眠是我们人人生来就要、但未必人人都会的人类基本生存技能。”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睡眠产业分会执行会长、中国睡眠大会秘书长汪光亮表示。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和华为运动健康共同推出的《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目前我国居民整体睡眠质量欠佳,普遍存在睡不着、睡不够、睡不深等问题。

“近些年,人们生活和工作习惯发生了较大变化,致使很多人主动或被动遇到睡眠困扰。比如习惯性晚睡、工作生活压力大等都影响了睡眠质量。”中国家居质量研究院秘书长关培营表示,“这也使得大众对睡眠问题关注度明显提高。”

在社交平台上,与睡眠相关的话题总能引发网友共鸣。小红书上有关#失眠如何快速入睡#的笔记达5万多篇;微博上与“熬夜危害”“如何睡好”相关的话题频上热搜,阅读量普遍上亿;抖音上哄睡博主频频涌现,#助眠#话题播放量多达446.4亿次。

社交平台截图

“包括医疗机构、企业都在积极想办法去解决和帮助大众解决或减轻这方面的困扰,促进了睡眠产业的发展。”关培营表示。

“缺觉”人对“好梦”的渴求,催生出了巨大的睡眠市场。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睡眠经济行业市场规模达4955.8亿元,同比增长8.6%。预计,中国睡眠经济市场规模将保持增长趋势,2027年市场规模或将达6586.8亿元。

3

睡眠经济加速发展

巨大消费需求之下,诸多企业涌入“睡眠赛道”。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1.96万家睡眠经济相关企业。2023年全年新增注册相关企业达1061家,同比增长15.7%,为近五年注册量增速最大的一年。

从城市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深圳、北京、上海现存睡眠经济相关企业数量位列前三,分别有2273家、1149家、1009家。

不少非传统睡眠领域企业,也着手布局。

比如以阿里健康、京东健康为代表的互联网厂商推出数字医疗服务,以苹果、科大讯飞为代表的科技企业推出智能产品及应用,开辟了新的睡眠市场细分领域;以蒙牛、名创优品为代表的快消企业通过饮料、用品等进入睡眠市场。

汪光亮认为,“消费主体年轻化、主流产品智能化、场景消费个性化,将成为睡眠产业未来必然发展趋势。”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分析称,未来睡眠经济市场将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线上平台可以提供便捷的购物体验和丰富的产品选择,而线下实体店则可以提供更加专业的睡眠咨询和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将提高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促进睡眠经济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尽管当前睡眠市场发展势头强劲,但也面临一些问题。

数据显示,有超四成消费者认为当前睡眠产品存在价格虚高、产品实际助眠效果弱等问题。

张毅表示,“这个市场发展太快,产品鱼龙混杂,当前缺乏有效行业标准,行业监管急需加强。”

与此同时,产品同质化问题也较为突出。汪光亮表示,“当前睡眠市场企业创新动力严重不足,虽然概念满天飞,但同类产品同质化相当严重,知识产权保护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不过,汪光亮也提醒,睡眠问题成因复杂,睡眠质量好坏有主观感受和客观评价之分,个体差异较大,并非所有情况都能通过睡眠产品解决。如果是睡眠障碍群体,需要采取必要的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措施,睡眠疾病则需要专业的医学干预和临床治疗。(高方圆对此文亦有贡献)

记者:游苏杭

来源: 新华网

发布于 2025-08-23 19:43
收藏
1
上一篇:假日逛街攻略,探寻“宝藏”美妆实体店,假期美颜秘境等你解锁 下一篇:睡眠经济浪潮,揭秘“睡眠里的大市场”潜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