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影像记忆,英勇收复“天下第一关”的壮丽瞬间

抗战影像记忆,英勇收复“天下第一关”的壮丽瞬间"/

我们来探讨一下“抗战影像记忆|收复‘天下第一关’”这个主题。
“天下第一关”指的是著名的山海关。它不仅是地理上的重要关隘,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和军事战略上的象征。在抗日战争时期,山海关的得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抗战影像记忆|收复“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是连接中国东北和华北的战略要地,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在抗日战争初期,特别是"1933年的山海关战役"中,中国军队(主要是东北军和西北军)在抵抗日军进攻时,由于指挥不统一、装备落后等原因,最终导致山海关失守。这不仅是军事上的重大失利,也极大地打击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
"“收复”的含义:"
这里的“收复”主要指"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军队收复包括山海关在内的东北和华北失地。虽然从时间上看,这并非抗战期间“收复”,但它是整个抗日战争胜利进程的一部分,是对日本侵略者侵占中国领土的最终清算,也是对山海关失守的“雪耻”。
"抗战影像记忆的体现:"
“影像记忆”通常指通过照片、电影胶片、新闻纪录片、战地报道等视觉材料来记录和再现历史事件。关于抗战时期山海关的影像记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

相关内容:

1945年9月6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刊登新华社消息:“华北军事要冲山海关,及沦陷敌手十二年久之榆关镇,已于八月卅日,为我军光复。”

山海关的收复,不仅为人民军队进军东北扫除了障碍,也成为中华民族战胜日寇收复山河的象征。作为摄影家沙飞的学生,时任《冀热辽画报》记者的张进学拍摄到了我军光复山海关的珍贵镜头。这张标志性照片被选作晋察冀画报第9、10期合刊封面发表,是反映八路军军事胜利的重要摄影作品之一。

1945年,收复山海关的八路军列队通过城楼。张进学 摄

1942年7月,为加强冀东摄影工作,晋察冀画报社派遣张进学等人前去支援。临行时,画报社主任沙飞把在平型关战役中缴获的一台照相机送给张进学,要他把部队开进山海关时的雄伟场面拍下来。

据张进学回忆,当时沙飞跟他再三叮嘱:那里环境艰苦,很需要人,你第一批去,你们将来是第一批打到鸭绿江边的,你们是尖兵,那有长城、山海关,环境最艰苦,军队和人民的斗争最英勇,你们要很好地把军民抗战的事记录下来。

塞上风云。沙飞 摄

战斗在古长城。沙飞 摄

1933年的元旦之夜,阴谋侵吞华北的日本侵略军开始向山海关进攻。千余名爱国官兵奋起反击,苦战三日,终因寡不敌众,山海关陷落。但这里,响起了长城抗战第一枪:“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军民浴血奋战十四年,终于迎来了胜利时刻。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随后,朱德发布七道全面反攻命令。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

1945年8月,八路军收复华北军事重镇张家口。石少华 摄

按照党中央的要求部署,冀热辽军区兵分三路,迅速进军热河和辽宁腹地,兵锋直抵山海关。那时,山海关仍被日军占领,城内尚有日伪军千余人。

恰在此时,一支进入我国东北对日军作战的苏联红军小分队,与我军先头部队会师了。经过协商,两军决定一起攻打山海关。

为保护山海关古城和古长城不再遭受战火破坏,减少城内百姓的伤亡和财产损失,我军与苏军向负隅顽抗的日伪军下达最后通牒,希望他们能主动投降,避免不必要伤亡。

8月30日下午5时许,我军在发出最后通牒被拒后下达攻击命令,当晚九时左右便取得了战斗胜利。终于,沦陷十二年之久的“天下第一关”,重新回到中国人民手中。

主笔:刘金海

编辑:张善臣、张铖、方欣

视觉:胡秋思

图片:中国照片档案馆

发布于 2025-08-23 16:13
收藏
1
上一篇:求职心酸,一提及身份证,恐惧感涌上心头 下一篇:46年蒋介石三条件遭拒,张学良闭关44载,晚年坚称,我无悔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