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国贤正在制作红酒烤羊排(央广网发 受访者 供图)
1999年杨国贤步入餐饮业,但当时仅仅为了生存,23年过去了,他从一个小学徒成长为“中国青年烹饪艺术家”,“生存”也被更多因素取代,譬如热爱、获得感与责任感。19岁的杨国贤,并不是一个世俗意义上的三好青年,“我学习不是很好,没办法只能出来打工,想着学一门手艺起码能养活自己。”当他步入餐饮业时才发现,要想成为一名厨师得先从学徒做起,然后才仅仅可以进阶到切菜、配菜。但当人产生了“向往”,这一进程就被开启了二倍速。“别人上班休息的时候,我就去学习切菜等基本的技能。酒店做餐饮一般是早晨九点上班,我七点多起来就把该切的东西准备好。”这些不属于学徒的工作,他却每天都在练习,越练越熟、越练越精。
工作中的杨国贤(央广网发 受访者 供图)
“天助自助者,这好像是真的。”酒店配菜的岗位正好缺人,他调了过去。杨国贤说,其实当时自己的想法很简单,只要有上升的机会,就牢牢把握住,一年之后他如愿成为了厨师。从“向往”到“实现”,他开始精益求精。杨国贤行万里路,到蒙古、到北京,向更大平台的师傅取经;买工具书、管理书,读万卷书从中汲取营养。“当时一个月的工资280元,抛掉基本开支,我所有的钱都用在了学习上。过年时,朋友同学给父母买年货、发红包,而我能给他们的只有一份新年计划书。”这份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让他迈上烹饪行业一个又一个新台阶,在2005年获评“年度中国最受瞩目青年厨师”称号,2013年被授予“内蒙古烹饪大师”,2015年获得了“中国青年烹饪艺术家”称号。
杨国贤获得“科尔沁工匠”称号(央广网发 受访者 供图)
外人看来他已经取得了厨师界很响亮的称号,在被问及未来时,杨国贤仍然有着自己的想法,有很多事想做。“我想带蒙餐走出内蒙古,甚至走向世界,很多人不了解,觉得蒙餐就是粗犷的代名词,但其实手扒肉也可以很精美。”杨国贤计划和他的团队一起,成立通辽市技能大师工作室,针对蒙餐进行人才培养、研发创新、成果推广,同时将他的“武林秘籍”进行文字沉淀,不断将通辽的餐饮产业推向新高度,实现新跨越。